走路要领
兒子的武術社的老師要兒子問我走路的要領。因為他知道我有一種有別於一般步態的走法,也相當於一種走路練功。我把要點寫了下來給他們。給大家參考。群裡很多人也學過的。
…………………………
走路要領
重心左右交替,脊柱跟著轉動(一般是腳動上身不動,重心維持在中間)。
一步走完再走下一步(重心完全轉移,腳掌平均受力時,才起腳走下一步)
腳尖朝前面,不可外八
起腳落腳都是平起平落,由重心轉移而前進(一般是跟落,大趾起腳,由大趾頂起身體)
重心在轉移過程,腳踩下,重心開始轉移時,脊椎由薦椎開始,逐節陷入兩側背肌裡,到第一胸椎陷入,重心會在腳掌平均受力。
身體一直朝前,脊椎因重心轉移而有轉動,身體外形只是前移,沒有左右擺動。
前移,重心完全轉移時,身體不可垮下 ,一直保持直立。
雙手自然下垂,因身體前移而自然搖擺,完全沒有用力。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膝蓋痛
能蹲,一個膝蓋痛,上樓梯會痛,下樓不痛,是股四頭肌的問題,摸摸看是四頭肌有沒有一整條肌束突起翻旋,如果有,是骨盤跟股骨沒有對位。如果只有股四頭肌上有筋結,肌肉沒有明顯翻旋,針開或推開該筋結就好。
如果下樓痛上樓不痛,是膝後肌群出問題,收縮過度,膝蓋沒有辦法好好對位,所有不能支撐往下時股骨前滑的力量。通常能在膝窩下方一點找到肌肉收縮產生的“橫向斷層線”,鬆僵緊肌肉到該不平整肌肉斷層橫紋(大的皺摺)消失就好了!
如果一腳不能蹲,或能蹲不能受力,關節沒有變形(嚴重退化,或關節明顯腔腫脹),常常是骨盤移位,髂骨往身體後方滑動,股二頭肌張力增加,拉歪膝關節。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腳踝扭傷
腳踝扭傷,容易造成骨折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外踝尖,另一個是腳掌外側中段,第五腳掌骨(蹠骨)的基部。有明顯的血腫塊,一定要照X光片。
腳踝扭傷,第一時間就診時的處理,不是冰敷,而是復位。冰敷會造成微細組織的激烈收縮 (微細筋膜層次的皺摺) ,會影響以後長期的微細循環。
所謂的復位,是歸位骨架。腳踝扭傷,腫脹,是韌帶受損,其中往往伴隨著骨頭錯位(不是脫臼),常見的是距骨或骰骨錯位。
臨床常見腳踝扭傷後,腳踝處有硬硬的腫脹,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不消,好了以後,一運動就痛,一穿高跟鞋就痛,或是反覆一傷再傷,有的醫生說是韌帶鬆了,其實是一開始時,錯位的骨頭沒有歸位造成的。
受傷時,韌帶受損,要進行修補,但是骨頭錯位,附著其上的韌帶就不平整,處在扭轉拉扯的狀態,修復只能用一大堆纖維組織去塗上補強,於是關節縫外有硬硬的纖維腫塊。因為骨頭沒有歸位,受力不對,沒有緩衝空間,因此一運動就痛,一穿高跟鞋(踝處在扭曲受力狀態)就痛。只要病人蹲著,把受傷腳的膝蓋往下壓(沒有歸位的距骨無法順利滑動),踝會有阻力或痛,就表示踝區骨頭沒有對位。
腳踝初扭傷,不管多腫,只要沒有骨折,第一次門診,應該要調整骨頭到可以站著受力,垂直站著受力韌帶沒有牽扯,雖有小痛是可以忍受(起腳走動會拉扯韌帶,很痛,不能走是正常),如果沒有調到可以稍微受力,骨頭錯位嚴重,韌帶進行修復時,纖維組織胡亂增生,後續處理就會麻煩很多。而且一復位,受損軟組織平整,就不會一直出血,組織液不會一直滲出,也就不會再腫,三五天後腫就會消很多,所以不須冰敷。
距骨錯位的調整,可以在內踝摸到不平的跟距關節面,病人平躺屈膝(這時腓腸肌鬆,跟距關節才有空間調,伸直膝蓋調腳踝是外行做的事),旋轉跟骨到跟距關節面平整,封住這個角度(使跟距骨相對位置不再改變),然後沿著前後左右肌肉張力平均的狀態(這時整個大小腿的各肌肉張力均等,沒有扭旋,通常是第二趾對臏骨鼠蹊中點的連線),屈伸膝蓋,使整個筋膜系統,在跟距骨對位的情況下,重新拉平整,這樣距骨就可以歸位在對的筋膜系統下。
骰骨錯位,起腳時腳掌外側會痛,可以摸到腳背骰骨有凸起的稜角。由於足弓是個拱橋,由上往下按是沒有辦法歸位的,必須由下往上頂,才能整平關節面。腳背有骰骨稜角突出,腳底該骨頭的對角也會下沉突出,把下沉的角頂上,突出的角也就平了!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手指(一)
手掌有些小錯位造成筋膜錯亂,未必會疼痛,有時反而會有些奇怪症狀。
曾經治療過一個病人,告訴我,她沒有辦法用冷水洗衣服碗筷,無名指會痛到麻木。平時並沒有神經肌肉的症狀。仔細檢查,發現第四掌骨位置不對,造成四五掌骨間肌肉有點緊縮,調開掌骨後,遇冷水(肌肉收縮神經壓迫症狀就出現)就沒有關係了!(也醫過一個不能赤腳踩石材地板,像大理石之類的,一個腳趾頭會刺痛,,情況完全一樣)
有的手掌筋膜錯亂,會造成手掌或手指,局部出現頑固性濕疹,甚至嚴重脫皮,流血。這種情況常常只有一隻手而已。汗疱疹不是。不練功鬆解或治療調整,常常很多年好不了!
有一種手指痛,是掌指關節痛(不同於打籃球挫傷的指關節),不能屈曲下折,常常沒有外傷史,這是那隻指頭的掌骨錯位了,伸肌被牽扯,因此下屈的時候不夠長,造成疼痛。
手部外傷疼痛,最難治療的,當數大拇指掌指關節錯位。其他手指關節都只有兩三條肌肉肌肉控制,而大拇指有近十條肌肉,這許多肌肉還不只是起源於固定的肱骨內外上髁,有的從尺橈骨間腱膜,有的從手掌來,因此要調平這麽多肌肉,由不同方向牽扯的筋膜,是很困難的。因此常常需要從肩胛骨調起,才能精準對位尺橈骨,才有辦法調進大拇指的掌指關節。(常開玩笑說,這個關節調的好,可以撐壓受力,傷科就及格了!)
也遇過兩隻手指頭黏在一起,很難分開來動的,通常是三四或四五指。這是肋骨(3,4,5肋)有一根不平,導致肩胛骨有起伏,尺側某組肌肉被牽拉,手臂中軸形成一個稜線,而使得兩隻指頭相鄰筋膜繃緊,造成一起動的現象。
手指受傷後,有的指甲長出來變得不平整,歪斜或起重疊皺摺。這是指甲床的生長板皺摺了,有的可以摸到其上的皺摺,用尖細物及手指慢慢挪移,可以某種程度還原,使指甲變得比較平整。就像有些受傷的疤痕組織,會一直很癢,這可以在其上找到攣縮的細纖維組織,輕輕細細挪平那些有額外張力的纖維,就不會再癢。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練功
病人治療後,常因生活習慣不良,體力缺乏訓練,造成結構定不住又出現錯亂,問題復發。這種狀況,可以要病人做些簡單動作,以維持身體平衡。
練功中有個簡單動作,可以訓練脊柱旁的肌肉,使身體兩側受力均衡。首先要直立兩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兩腳掌內側平行。這兩腳是兩個支柱,所有動作會依著這個平行對稱的支柱,重組全身結構,所以不能隨便亂站。
直立站穩後,第一個動作是頭自然下垂,能垂多少算多少,下垂以後,脖子稍微用一點力固定著,防止脖子鬆開上抬。然後以頭為起點,往下延伸,彎曲脊柱由胸椎開始,一節節彎曲拉開,由上胸椎、而中胸椎、而下胸椎、到上腰椎,直到彎不下去為止,中間過程除了脖子稍微用力防止抬起,其他的都不能用力,彎不下去就停止,絕對不可以用力下壓,這樣會讓身體前後筋膜不當滑移。
彎到極限後,膝蓋微彎稍微下蹲,這樣可使身體鬆開。再來屁股往前挺一些,會陰移到兩腳之間,膝蓋再慢慢打直,然後身體稍微用力站直,由下腰椎開始,脊椎一節節往上卡回陷入脊肌裡,這中間頭都不可以鬆開抬起,直到中胸椎要往前陷入,頭被頂起,才慢慢鬆開,直到上胸椎陷入后,再抬頭。
整個過程是有點像蛇一樣蠕動,脊椎一節節由上而下打開,在由下而上一節節頂回。頭最先下,中間不動,最後再抬。雙手一直自然下垂,呼吸也完全不要控制。控制呼吸會限制肋骨,影響胸椎。
脊柱開闔的過程,脊肌基本上都不用力,這樣可以順著兩腳力線鬆解,重新還原與筋膜內。最好舌輕頂上顎,這樣下頷肌肉鬆開,任脈流通。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手指(二)
當年我泰山師父,要看看我是不是有長進時,就摸摸我到手指頭。當年自然是不懂師父在摸什麼。
隨著看診數量增加,對人體理解比較全面,也學會了用手掌手指做為初步診斷依據。手指頭硬而皮不可動的,一定不好醫。因為手指頭的筋膜狀態,也代表了全身的筋膜狀態。這又分成很多類。
手指瘦而細長,像蜘蛛腳一般的,都是先天腎氣不足。如果指上皮膚筋膜還溫潤有彈性,表示後天照顧不錯,生活有節,脾胃功能還好。這種人即使有病象有熱也不能過瀉。如果手指細再加上筋膜乾硬,皮膚貼緊骨頭,不能挪動,那傷科到治療一開始通常無效。必須慢慢用手法挪動末梢筋膜,用針灸調氣,加上藥物疏通補養,療程通常很長。
另一類,手指並不細長,中等粗細甚至粗大,但皮膚繃緊,筋膜間鼓脹,有點像香腸一般,皮膚挪動困難,這類是因鬱積而來的病,除手法外,最好針藥並用才比較快,否則末梢筋膜無法重組,調好的骨架,才出門就會垮了!鼓脹形這還分兩種,看看指關節間的橫紋是乾淨的白、還是暗沈的紅黑,色紅黑的,有的連指甲後的甲床上都是暗沈的。色白的只是鬱,色暗沈的有濁氣或血瘀,要兼活血。
手指筋膜僵緊,多少都和情緒有關。那種全身筋膜繃緊的人,是隨時都處在緊張、準備戰鬥的狀態,這種人很的好治,要提醒他情緒的影響,教他面肌放鬆,牙關打開,肩頸放下。心鬆一分,筋膜就鬆一分,同時手指的筋膜也跟診通透一分。所以當年師父摸手指,是看看微細筋膜通透多少,氣過多少,血養足多少,這也就代表我心神修煉進步了多少。
心神鬆通,手下才有清明。手指筋膜鬆軟飽滿,貼著病人的筋膜才能細膩的帶動不同層次。所以手下的覺受增進,主要還是心修煉的結果,不是泡牛奶就能達成的。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筋膜的觸診
筋膜是一個立體的網,層層相連,雖有緩衝空間,基本上還是牽一髮動全身。
緩衝空間,是筋膜系統診斷治療的主要依據。正常的筋膜系統,在體表的每一個點,順中軸左右挪移,應該都有相同的可挪移度。如果有一個方向是挪不動的,表示其下的筋膜被拉住了,是有問題的。
所以以筋膜系統做為觸診依據時,不是按壓察覺硬軟,而是帶動皮層以牽動下層筋膜,去探知結構的張力變化,尋找張力來源。
手指手掌觸診時,是用一個面去挪動觸診,比如是整個掌面或是一個指腹,如此才能看清一個面,而不能用一個指尖去按壓挪移,一個點是沒有辦法看清一個面的變化,必須一個面相貼,輕輕旋挪,才知道整個面的張力走向,一個點的牽引是看不清楚的。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專注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個小故事,有人做實驗,看看所謂的修行,對腦波的影響。找了三個人,一個是沒有任何修行經驗的一般人,另兩位,一位是修禪有成的禪師,一位是修密宗的喇嘛上師。
實驗是為三個人分別裝上測量腦波的儀器,給他們一段時間讓他們安定,讓他們處在修行狀態或心情寧靜之下。然後不定時的發出很大的聲響,看看三人腦波有什麼變化。第一聲時,密宗上師,腦波沒有什麼變化,而那位常人先生和禪師腦波的變化幾乎一樣,像忽然受驚嚇的出現激烈波動。
第二次,第三次,隨著次數增加,密宗上師腦波仍然沒有變化,常人先生腦波震盪幅度漸減,最後趨近於密宗上師。而禪師的腦波仍一如開始時一般,激烈震盪著……
這似乎是鈴木大拙說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這回事,但却給我很大啟發,讓我比較深刻領會我們做為一個醫生,尤其是傷科醫生應有的專注,是怎麼一回事。
泰山師父當年要我修動中定,在走路中,息、數、步三者不亂,數上千息,然後同時腳下覺受要清清楚楚(軟硬濕燥寒温),體感了了分明(微細氣流、光影變幻)。
師父說,要對境心數起,對境要了了分明。我跑去吃百匯,夾滿兩盤菜,坐下來安靜吃著,吃了十樣左右,打電話給師父,說:“
師父,我一個人吃百匯,吃了十樣,每樣東西在我嘴裡咀嚼的感受,鼻腔咽喉的臭覺味覺,吃後身體神經感受,都了了分明,這樣算不算對境心數起?” 師父說:“ 現在放什麼音樂?旁邊坐什麼人?” 我一聽傻眼了,不知道!師父說:“ 你現在明白了嗎?”
所有的感官覺受,要沒有選擇、好惡的如實感知,如鏡映照萬物,映物現形。沒有期待,沒有分別。上面說的,腦波實驗,禪師就是沒有期待,才能一如初心。
診斷治療也是。不能因病人治療難度而起煩惱心,因病人的態度而起分別心,這樣鏡像就不明。
最微細的知識障,就是一下手,摸到什麼脈點,摸到肋骨不平,或骨盤歪斜時,整個診斷還沒有完,知識就進來了,老師說這個要用什麼藥,老師說這個要從那裡先調。這時就是一種期待,一種分別,沒有如實清楚掌握病人所有狀況,境界很難再進展,因為被知識障蔽了!診斷就像就像登高看清楚所有路況,如何走自然清楚,如何治療自然浮現。而不是聽老師說,看到麥當勞就要左轉,看到骨盤不平要拆足弓。這樣是被知識障蔽,永遠無法自己去看見實相。
我希望我做為一個醫生,診斷時,能所有感官開放,學習如實看清病人,一個完整的病人本身,而不是病人對應了什麼知識。同一個病人,每次的診斷都是新的。完整看完病人,心中了了分明,然後才去比對知識,對比之前的治療。而不是讓經驗、知識在我看病人的當下,干擾我。也因此,我用這種態度,看清了很多身體運作的實相。
專注,是專注在自己手下的感受,如實感受,而不是感受到老師、書本說的知識。知識是自己重新發現,不是按圖索驥來的。
禪宗要我們活在當下,吃飯就吃飯,吃出每粒米的不同味道,這味道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吃的飯,干我們什麼事。洗碗就當下專心洗碗,每個碗有沒有如實洗乾淨,自己了了分明,自己洗碗關別人什麼事。觸診也一樣,自己摸到什麼,自己最清楚,關別人什麼事。搞不懂怎麼會有人一直說自己手感不好,其實那是一種不專注,一心期待,才會起恐懼心,分別心……
手感不好,不是手不好,是心不對!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下手處
有人問,到底要先從手還是腳下手,比較好做?
這當然跟醫者所可以用於治療的時間有關。如果可以完全無視時間,那自然是從腳下手,從足弓拆起,對順脛腓骨,由下而上理順筋膜,這樣的治療最流暢而徹底。
時間有限的話,就從病人希望解決的症狀著手。讓病人採坐姿檢查。當症狀在上肢肩頸部,就看看腰部腹內外斜肌,如果張力大,繃住下段肋骨跟髂骨,也就是腹內外斜肌沒有辦法收束在下肋跟髂骨之內,而繃鼓出兩處骨架之外,那就要考慮調腰腳骨盤。如果兩側薦髂關節不平,薦椎下緣無法陷入臀部底部,或薦椎上部跟4、5腰椎無法陷入背肌溝中,而且薦椎前後搖動(也就是臀部前後搖動)時,兩側腰肌呈螺旋形的動態,那腰腿不調整,上部症狀很難解決。也就是縱軸不解,橫軸很難還原。
如果症狀出現在腰腿,而腹內外斜肌一樣繃住,而且幫病人手臂側上抬時,會拉動整排肋骨(正常情況,手臂側上抬,只有肩胛骨滑動,肋排不動),這時由體側觸摸整排肋骨,由下而上,會發現從56肋以上,肋骨排列忽然轉折加,脫離了由骨盤下肋延伸上來的軸線走向。這時肩臂不調,腰腿問題不易解決。也就是橫軸不解,縱軸很難還原。
還有一點要注意,病人抬頭時,如果胸鎖乳突肌前緣的張力很大,斜角肌繃很緊,病人頭有抬不起感(大多數頭抬不起是因為頸椎卡住,而不是被頸前筋膜拉住),這時是腹部內張力太大,要用手法或藥物解決腹內問題,否則背部的筋膜被腹部限制住,很難調整。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縱橫軸
為了傷科治療上結構調整的需要,我們將影響身體形狀、力線的因素,區分兩個單位,縱軸跟橫軸。
構成縱軸的三個要素是足弓,骨盤跟胸廓。這個軸線由雙腳足弓往上,經骨盤肋骨到上胸椎為止。其中腰椎的走向是被骨盤決定的(排除外傷變形的),胸椎的走向是被骨盤跟肋骨所共同決定的。
良好的縱軸線,是脛腓骨貼合(摸不到脛骨腓骨的稜線),跟腱中正,骨盤對稱,兩側薦髂關節貼合(良好的薦髂關節觸摸起來只有微微凸起),薦椎下緣收入臀肌內,腰薦關節陷入兩側脊肌內。腹斜肌要收入下肋跟髂骨的連線內。坐姿由背後推動,胸椎每個關節都要能夠滑動。胸頸椎交界要收入頭胸的連線不能外凸,抬頭時第七頸椎要能陷入。
橫軸是指由兩側手指手臂肩帶到1-5、6肋骨構成的一個帶狀結構。1-6肋(含胸椎)是縱橫軸交會之處。
良好的橫軸,在橈側尺側的掌腕關節面要順接(也就是舟狀骨跟橈骨,豆狀骨跟尺骨間的筋膜要平整),下臂屈肌沒有突起完全融入筋膜內,表面摸不到肌肉稜線。雙臂外展手心朝前時,肘窩(軸內的肘橫紋)也是朝前(尺橈股完全平行於手掌)的。三角肌胸大肌沒有稜線凸起,肩胛骨完全平貼在肋排上,肋骨平順沒有凸起,1-6肋由體側觸診,走向跟縱軸一致沒有轉折。
足弓歪斜,從腳延伸而上的力線就不正,骨盤無法均衡對稱。因此拆解足弓是恢復長軸的起始。
對位掌腕關節,尺橈骨平整,下臂屈肌融入筋膜是拆解橫軸的起點。
上面所述各處細節,既是診斷要點,也是歸位的依據,萬勿因為拉雜一堆而忽視。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中軸與勢
中軸是個抽象概念,指一段肢體(或軀體)的中心線,這個中心線可能是直的,可能是彎曲的,看肢體怎麼擺,或從那裡到那裡。
所以分別看時,手指有一個中軸,手臂的上臂下臂各一個中軸,但是由肩臂到手指一體的中軸,未必會和前面三個重合。
中軸也是一個隨時變動的概念,坐姿和站姿,軀體的中軸不同,彎坐和仰坐,中軸也不同。
中軸是一個用於操做中的概念,“擺好中軸”或“讓中軸呈現”。比如說手臂,要擺在一個“勢”連貫的狀態,中軸才會呈現出來,如果手臂有扭曲或轉折,中軸就沒有辦法呈現,會呈現斷續態。
中軸要呈現,必需肢體的筋膜處在沒有轉折,最外層筋膜張力均等連貫的狀態,即沿著中軸橫向轉動筋膜,左右轉時張力要相同。
中軸呈現時,狀態會處在一種空鬆,前後左右張力均等的狀態,這樣才能引動深淺層筋膜的對位,才能躲開張力調整骨位。
勢也是一個操作中使用的概念。常常在治療中,會依著某個東西去重組其他的結構,在重組的過程中,就要有勢的概念,勢對了,筋膜連貫,才能完成重組。
比如說,用針還原結構,針刺在張力的末端,透過筋膜的覺知跟傳導,身體會自行還原,這時醫生要先把病人身體的勢擺好,這個還原才能完成。拉正足弓,用針還原腳腿筋膜,還原骨盤時,就是依著對位的足弓,把勢連上,藉針的刺激,筋膜系統自行轉正拉正骨盤。
勢的連貫,就是由所依點往上或往外延伸時,狀態的筋膜系統左右張力要均等,其實也就是中軸要呈現的意思。只是這時著眼點在有個所依點的連貫延伸。
像用筋膜去對位骨架時,要翻正全身筋膜的,使骨架的旋轉張力消失,就要把身體擺直,筋膜的翻動才能連貫,這時擺直的身體,就是所需要的勢。
勢的概念另外一個使用情況,是調整一個關節時,要躲開長程的筋膜張力,才能使該關節的開闔到極限,才能完成重組。這時肢體常常處在一個彎曲或扭轉的狀態,但是其中中軸必須呈現。這個彎曲旋轉的姿勢,就是必須找到的勢。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胸悶
昨天一位醫師說她胸悶了十年,常常心悸,胸口會痛,差點去做心臟電燒手術。
觸診了胸廓,是典型的肋骨排列不齊,胸廓歪斜,牽扯心臟的例子。
我在很多年前,一位朋友送我一根大木質彎鉤,讓我自己按摩背肌調整胸椎,自那之後,我常常心悸,動不動心跳到近140下,換個姿勢就心悸,困擾我好幾個月。心電圖正常,沒有其他症狀。後來無意中發現胸椎歪了一節,調好之後,就沒再心悸過了!
心臟跟其他內臟一樣透過筋膜系統掛在骨架上,如果骨架歪斜,其上的筋膜組織張力改變,對心臟的牽拉如果影響了其上潛在的節律點,就可能不斷造成心悸。
我們呼吸時,由延腦下命令給呼吸肌,發生吸氣動作,當胸廓上肌肉受到一定牽扯時,上面的感受器誘發,出現吸夠氣了的覺知,而回饋抑制吸氣中樞,呼吸停止。如果胸廓歪斜,肌肉收縮受阻,回饋電位不易出現,就需要更加用力吸氣,因此便出現胸悶喘大氣的現象。這樣的人,如果再因緊張,胸背部繃緊,回饋完全出不來,會出現過度換氣症候群,覺得一直吸不到氣,有一種快要死了的恐慌。
這位醫生她的胸廓,觸診下,肋骨排列不齊。脊椎並不是在胸廓的正中間,這是縱軸橫軸對不上,橫軸把肋排帶歪了。這樣的病人在坐姿低頭前彎,抬頭後仰的過程,肋骨的開闔不平均,呈現一種歪斜扭曲的疊合,把橫軸張力解除,再把縱軸轉正,要病人前彎後仰把肋骨重新疊合好就好。
她因長期工作壓力極大,致全身緊繃,連手指都僵硬繃緊,這種末端筋膜鎖住的結構,手指沒有解開,結構是無法真正還原的。拆解手指需先拉直(已經無法完全伸直),不能用力拉扯,只能給它往伸直方向的引力,手指到下臂的中軸挪正,等待筋膜層層自己鬆解,手下可以感受到如冰山裂解溶化的微細變化,霹靂啪啦的細震跟滑動,慢慢手指就直了,一根一根拆解。
手指直了之後,再慢慢“搓鬆”手指皮膚,一樣是引著皮,等待筋膜因張力牽引的覺知,慢慢滑移重組,等皮都鬆了,才能有效的鬆解橫軸。否則橫軸的拆除也只是筋膜的挪借,效果不大,症狀會一直反覆。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疼痛
有人問,為什麼脊椎上面有的壓了會痛,有的不會?我說,壓了會痛的是歪了!
做個試驗,雙手抱胸前彎,把背拱起,去壓脊椎看看,會有很多的點是痛的,再手放下坐直抬頭,重新壓剛剛痛的點,很多都不會痛了。
這種疼痛可以在身上各處製造出來,只要把肢體拉緊或彎曲繃緊,按壓都可以發生,甚至直線牽拉到到一定程度,即使不按壓疼痛也會發生。這是因為身上肌肉末端或是韌帶都存在著張力接收器,張力大到一定程度,傷害即將發生,這些感受器被啟動,發出訊息,大腦的解讀就是疼痛,開始產生應付的對策,肌肉拒絕做功,身體出現躲避或減壓的姿勢。
這種情況普遍存在生活之中,干擾著生活。肌肉過度使用,產生收縮無法放鬆,一按壓就痛,一用力就痛,關節也是。如果這種狀態是可能會因為工作的持續,而長期存在。而一些受傷後的關節也是如此,急性發炎期過後,疼痛仍然持續,變成不過度活動不痛,過度使用(或角度過大)就痛,肩膀、腳踝、手肘、手腕都有,腰尤其是大宗。這些基本原因都是肌肉、韌帶處在沒有辦法放鬆的狀態,那些疼痛的張力感受器一直處在瀕臨誘發的狀態,因此疼痛跟使用的障礙就一直存在。
當年醫學院剛畢業,看我師父治療手肘痛(網球肘,伸肌肌腱炎),肩膀痛(肱二頭肌肌腱炎),腳跟痛(足底筋膜炎),都用手調一調就好了,覺得完全不可思議,為什麼肌腱發炎可以用手摸摸拉拉轉轉就好了!後來才理解,原來那些所謂造成疼痛的原因,並不是像現代醫學所認為的發炎,而只是因肌肉骨頭的結構不對,而使肌肉肌腱韌帶一直處在張力狀態下,疼痛感受器不斷的被誘發而已。
那種疼痛是一種物理結構所造成的,而西醫悟誤認為是傷害引起的發炎,因此一直採取創傷修復的方法去對付(消炎、超音波、熱敷、電療),基本上是弄錯方向。中醫傳統傷科很早就知道這類的疼痛性質,用骨錯縫筋出槽來解釋,知道結構調整可以治療這類的疼痛。
這也是傷科治療之所以有意義的原因。因為能清楚知道結構的變化,並且去還原它。
當然這類的結構錯亂有複雜的理由,觸診出肌肉筋膜張力的變化也是要特別的訓練,並非看書就能理解,因為那存在於日常生活經驗範圍之外。但這種可以改變還原的治療是存在的,西醫因為無法量化研究而不肯相信(當然也存在從業人員的素質問題,大量統計之下,結果就令人懷疑)。
針灸的療效,很多也是透過刺激,喚起身體張力系統覺知而改善或治療這種疼痛,但是研究常常放在針灸的止痛化學機轉,同樣是弄錯物理原因跟化學原因。
有人問:
我忘記如何調整胸前肋骨錯位的痛。是否身向后仰。另外身側肋骨肌肉拉傷的痛。和胸肋關節痛的治療有何不同。還有,有時候調肋骨後好些但還是有痛。應該如何再繼續調?
胸骨軟肋交界面錯位,用抬頭挺胸式調,弧面形成後,對位錯位關節後,吸氣加大弧,使肌肉攤開筋膜伸展,這樣放鬆後該關節不會再被擠壓錯開。
側面肋骨不平,要兩側肋骨一起調,凸的往對策輕輕施壓,但是主要是中軸要旋正,旋正肋骨就平整一大半了。旋正肋排後,可以要病人俯仰,解開肋間肌不均等的收縮,也可以在這時候垂直下疊肋骨。
背後肩胛骨內肋骨不平,用低頭姿勢造弧。
肋骨、肋間肌挫傷,常常需要2,3週的時間才能止痛,如果不是挫傷來的,調整後仍痛,就是沒有調整好。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創傷併發的痛風
嚴重的腳踝扭傷,因組織液滲出而腫脹,這時組織間壓力增加,會導致局部循環不良,如果病人平素尿酸過高,有痛風病史,要小心痛風會發作。
痛風是尿酸堆積在身體的某些部位,因尿酸對身體是有毒性的,所以會引起發炎反應,身體試圖清除或阻隔。尿酸是可溶性低的物質,在血液中循流,像水中沙子,沙子多或水流速低的時候,都容易沉積,常沉積在身體末梢手指腳趾,或血流轉彎處,踝、腕、肘、膝。
外傷腫脹,尤其是腳踝,組織間壓力大,血流慢,如果血中尿酸濃度高,就容易沉積,引發痛風。常見狀況是剛受傷,在診所治療完,感覺很好,但到了半夜,尿酸沉積到一定程度,痛風就發作起來了,開始灼熱抽痛。有些病人會認為是醫生搞壞他的腳。
受傷腫脹的腳,因血循慢,呈暗沈或蒼白而冷(溫度下降),不動通常不痛。而痛風引起的發炎,會紅腫熱痛,不動也一直抽痛,相當不同。
所以治療外傷時,最好問一下病人尿酸值,超過7就要小心。或是見到壯實膚色沈濁的,要交代,如果半夜抽痛局部發熱,是併發痛風了,看看平素怎麼處理就那麼辦,有交代了,病人心裡有預期,就不會回來找醫生麻煩,不然有時挺煩人的。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頸椎神經壓迫
這個大家都很清楚了,我想說的是剛剛發生時,一個可能會造成醫師困擾的情況。
頸椎神經壓迫(常是4、5、6為主),常見的症狀是由肩頸沿著手臂外後側往下痛。當這個症狀出現時,我想沒有醫生會誤診。
麻煩在剛剛要痛起來時,疼痛出現的部位,在肩頸後側,沿肩胛骨內往下痛,肩膀手臂不痛的。症狀會很像落枕。
最大的區別,在於落枕常常有固定的肌肉痛點,清楚的壓痛,但是這個沒有。落枕有明顯的頸肩轉動固定角度的牽拉痛,而這個痛的走向清楚,引起疼痛的動作不明確。
做頭往後仰擠壓神經根的測驗,有時手會麻痛起來,這時診斷容易。有的只有肩胛骨內的疼痛增加,這就容易有糾紛了!
症狀是會進行的,通常第二天,有時第三天,就會出現手臂麻痛的症狀,而且常常不是頸椎胸肋調一下就可以緩解,必須脊柱有足夠的鬆解,才能製造出空間容許椎間盤的壓迫。
所以如果第一次醫生的診斷是落枕,回去變得更痛,而第二次診斷變成頸椎神經壓迫,那或許小小醫療糾紛就難免了!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落枕
落枕絕對不要調頸椎,不可以扳(轉)脖子。扳(轉)脖子調頸椎不僅是不需要,甚至是錯誤的,而且可能製造傷害。
我們頸椎的結構,是被身體的縱軸跟橫軸所決定的。也就是被兩個力所決定,一個是由足弓骨盤而上的走向,這個是由骨頭的關節面直接連貫堆疊上來,是縱軸。另外一個是由連接頭骨、頸椎到胸廓上的肌肉張力所決定,這個主要是橫軸。
我們常見某些人頭歪一邊,這樣的人兩肩高度不齊,臉的兩側不對稱,鼻子也歪一邊。臉跟鼻子,都是因由頭、頸接到胸廓不對稱的肌肉張力,經長期塑形的。不僅是外面鼻子顴骨等可見的結構,甚至頭顱內部的結構,一樣是由這些肌肉所決定。頭有前庭維持平衡,所以會盡量保持中正,下面結構歪斜,不平整的肌肉,就會某種程度扯歪頭或頸椎的。
我醫學院同學的女兒,因一側耳咽管不通,導致中耳積水,放過兩次導管,還是脫落,該側幾乎聽不到。小妹妹骨盤歪斜,胸頸椎可動性很低,脖子肌肉僵緊,我把脊椎重組,頸部肌肉變軟變鬆以後,聽力才大致恢復。
顳顎關節開闔有響聲,一側鼻子一直不通,太陽穴永遠痛一邊,甚至部份耳鳴,部份眩暈,這些症狀,都是脖子兩側肌肉張力不均,造成頭顱內部筋膜錯亂形成的。這些都必須從縱橫軸的張力調整起,單獨調頭頸是沒有用的。
落枕也是,頸部某些肌肉張力變大、繃緊,使得該肌肉活動受限,於是頸部的活動就受限。肌肉張力增加,一定是肌肉附著的兩個端點,有一個移位,肌肉因而扭轉,才造成張力增加。而引起落枕現象的肌肉張力增加,是胸廓這一端,不會是頭或頸椎這一端。
因此常見落枕的斜角肌、斜方肌、提肩胛肌、胸鎖乳突肌,都是因為下面胸廓結構發生改變而牽拉住乳突骨或頸椎。因為胸廓的移位不容易觸摸,而頸椎的錯位清楚,所以通常直接就調整頸椎,試圖解決問題。
調整或扳動頸椎,雖然可使有問題的肌肉暫時鬆解,因為繃緊的肌肉,鬆解任何一端的張力,都可以使該肌肉鬆解,但是造成結構錯位的起因是胸廓而不是頸椎,把頸椎扳離現有狀況,只不過是借了其他地方的筋膜來使狀況緩解,也可以說只是弄亂了張力結構來改變症狀。畢竟頸椎是被害者而不是兇手,兇手是胸廓,是沒有對位好的縱軸跟橫軸。
扳過頸椎,緩解症狀後,一旦筋膜慢慢滑回原狀,頸椎從原本沒有錯位,只是被張力拉歪,變成真正的錯位。我治療過幾個,被扳完頸椎就去住院,全身麻痺的案子。
要如何知道是縱軸還是橫軸的問題?我治療用的椅子,病人坐上去是可以轉動的。病人正坐,醫師兩手分別放在有問題的頸椎跟肩胛,轉動椅子,病人跟著旋轉,看看是不是有一個方向,頸椎、肩頸是恢復平整的,如果是,就是縱軸出問題。如果不平,固定椅子,病人身體不動,左右旋拉病人兩個肩臂,看看是不是頸椎肩頸變平,如果是,就是橫軸出問題。
找出問題的來源,才能徹底解決。所以落枕要調的是歪斜的胸廓,而不是頸椎。
林兩傳傷科小心得 保護與限制
任何的保護,都是一種限制。常常有人問打球要不要帶護腕?跑步要不要戴護膝?腰酸的人須不須要戴護腰?
任何一種保護同時也都是一種限制。護腕保護了腕關節的韌帶不會被過度牽扯,同時也限制了肌肉的活動度。護腰護膝的情況是一樣的。
所以真的有傷害存在,才需要護具,防止進一步的傷害發生。沒有傷害帶護具,反而限制正常肌肉活動,更容易受傷。
記得以前有過研究,讓穿保護設計很好鞋子的人,跟打赤腳的人,接受跑步訓練,幾個月下來,打赤腳的那一組,腳肌肉腳踝的功能靈活度,優於穿好鞋的。
有一次,去泰山師父家,師父門口剛好有師兄弟練功,我穿了球鞋跟著練(師父家門口是粗石柏油,無法打赤腳練),結果不到半個小時,腳踝好痛,腫了兩三天。因為有足弓的鞋墊,妨礙了踝關節的活動,摩擦發炎了!
有些女士喜歡穿馬甲,一來塑型,二來比較不會腰酸。像那樣的穿著,腰部的肌肉沒有辦法得到足夠的活動,會越來越萎縮無力,只會讓身體的型更垮,腰更容易酸。
受傷後的腰,或老人家腰椎骨折,或腰椎間盤突出治癒後,什麼時候戴護腰呢?我覺得日常生活中,在安全情況下,不須出力工作不須久站的,盡量不要戴護腰,如此腰肌才能得到訓練,才能有更好的支持力。要工作、出遊、運動、久站才要戴。
阅读 772举报
翟焜棆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一键制作你自己的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