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正因为这是一篇干货满满的文章,所以起标题的时候格外小心,也确实改了好几遍,慎重考虑下,最终把“你要这样做”改成“我是这样做的”的格式。毕竟,我只是想分享一下,自己平时读书积累下的比较实用的经验。我读的书还远远不够,更不是说我的方法是有效阅读的不二法门,还是整理下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读完一本书之后,别人问很简单的问题,类似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啊”,就会傻眼,期期艾艾说不出个所以然。书翻过了,时间也耗上了,然而读完大脑还是无法整理出足够的信息。这样的阅读类似于嚼甘蔗,只在吃的时候享受汁液的清冽甘甜,尝过片刻美味后,珍馐却变为糟粕被吐出。读书亦然,无法汲取书中的精华,就是一次低效的阅读。
我曾经也出现过类似问题,囫囵读完却并不能领会书中要旨,后来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尝试,也终于有了一套固定的方法。开始一点一点整理归纳的时候可能会感觉繁琐,不容易坚持下去,但是尝到甜头之后,就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优化。
好的习惯的养成,真的可以让阅读效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我将从知识的输入和输出两大部分来分别阐述,并从如何选书开始至如何反馈来对读书方法进行分解。
一、选书带有目的性
如果你手里没有充裕的时间来“随便看看”,带有目的性地读书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式。它不同于被动地接受别人开出的书单,甚至家长老师的逼迫,而是表示你想带着明确目的性与主动性去汲取书中知识,二者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就是有差距的,正如带着问题去听课会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知道自己想知道什么才会展开更愉悦的阅读。
兴趣就是最好的指引者
有些人可能很清楚地记得什么样的文字能让自己欲罢不能,然而也有人并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这没什么,只是生活中缺少观察与发现,对自身的感觉敏锐,你就一定能找到。
例如,我在刚刚接触日语的时候,了解到这个民族严谨又开明的个性,十分想看他们的推理小说,于是有段时间专门看这类作品,之后又对小说中经常提到的生死、人性有困惑,就去阅读其他书寻找答案;我因为同学的一次PPT分享而了解到金庸,于是一口气读完他的射雕三部曲,不过瘾又找来其他武侠名家的作品。所以我读书没怎么列过规划,却由点及面地涉猎越来越广,在不断求索求索中越来越能获得自我满足。
如果你喜欢机械,为什么不去查查它的工作原理呢?看过了许多清宫剧,在读清朝历史时会不会有一丝熟悉感呢?看大片肾上腺素飙升,也许武侠中的刀光剑影更引人入胜、侦探情节更丝丝入扣呢?等等等等。
一旦兴趣撕开了未知领域的一道小小的口子,你就愿意深入进去探索那个模糊但充满惊喜的世界,之后的一切寻找、了解、吸收就全凭本能了。
这时候,你需要准备一个便携的笔记本,能够迅速记下生活中触动你的、让你灵光一现的东西,或者无意中听到的俗语、看到的广告语、看到的台词等等,内容不需要很多,一句话即可;也可以是你的购书清单、报纸剪报等。
这个小本本里像落花、像碎片一样的句子,能帮你摸到兴趣之门。你坚持这样做时,就已经在积累素材了,表明无论周围环境是多么熟悉,日复一日是多么相似,你依然能保持初来这里的参观者的心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这样的取材库记录着你日常的喜好和需求,每阶段的内容、人物及想学的知识都在这里显现,根据这些来发现兴趣,并找到相应的书,是不是很好。
经典与市场
谨慎选择装帧复杂封面浮夸的书籍,因为好的东西一定是简单的;谨慎选择印有“必读”、“名家推荐”、“天后”、“倾情之作”类型文字的书籍,因为销量可以靠宣传靠鸡汤,但文笔不能;坚决不选标题党写出的文章,毕竟,熟读成功人士给你的30条建议,你不见得变成成功人士。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文字质量不一定跟销量呈正相关,保险起见,从经典看起。
经典文学作品能很好地影射当时的社会,经过时代的沉浮在今天依然具有普适性。读经典目的不是固步自封,一心向往古代的秩序,而是吸取前人的智慧,慢慢形成语感,知道什么是字字珠玑,寻找哪里有春秋笔法,从而能够在现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挑选出有质感的文字。
因为阅读是一种享受,同时也需要欣赏的能力啊。
参考书评、评分
书评相对于简介,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多角度地看待这部作品,有时甚至能挖缺出我们理解不到的内涵,评分也是如此,大众的审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这部作品的受欢迎度,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当然这只是读者的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求客观地了解大致内容,不必贪多,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多涉及私人意见的评论上。更不必直接找人要书单,要有主动选择的能力,亲自去读才是硬道理。
正如我们吃饺子,是为了凭自己的味觉品尝滋味,而不是为了特意分辨里面是否真的加了别人说的佐料。
二、读书必须做笔记
这时需要另一个笔记本,要大一点厚一点。做笔记有以下几种分类:抄录、写感想、做标记。
看似分类清晰,其实所有的笔记都是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随手记完的,这样还能及时地抓住灵感留在纸面上,后面再读的时候也许就有了跟第一遍不同的感受了呢。要想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深入了解书中的要点并能随时拿来参考,做笔记就是最好的方式。
好词好句记下来,不要烦也不要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更何况大多数人并不能做到过目不忘。所以,在读书时将喜欢的句子、好的描写整理下来很有必要。
有时这个句子让你读后为之一振,有时作者更好地表达出了你也有的感受,有时一个恰当的成语或者一个关键的字能在行文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那么,不要犹豫,耐心地将这些抄录下来吧。
当然也没必要见到句子就抄,笔记不是抄书,况且这样下去很容易厌烦。记下来是为了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只选择能给自己启发的片段。
以思想输出为前提
做第一点时,要刻意地问自己,这段文字为什么能触动我,我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写下所有你能想到的事。这很重要,这个过程就是你读过的内容在大脑中消化和转化的过程。另外,这些文字是以后写书评的重要依据。这样,你读过的才有可能变成你自己的。
不然,笔记就像展柜里陈列的珠宝,看似整齐华丽,实则并不能触碰它,更别说拥有它。
做标记
有时候书中的大段式内容,让你觉得很棒,但无法一一抄写。那就可以用做标记的方式来做笔记,用自己喜欢的标记方式记下值得重读的部分。
可以直接在书上写写划划,我通常不舍得直接折书角,而是用小金属书签(像回形针一样)别在书页上,或者贴上书签贴纸,以便索引。
3、 及时反馈让阅读效果翻倍
个人认为,读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活用。上述的选好书、做好笔记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对笔记不断进行输出,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创意素材库。
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在脑中不断重组读过的内容或信息,并把它们整理成有用的信息。“所谓的创意,就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读完一本书,特别是小说,可以合上书回想一下情节以及结构,一时想不起不要马上翻书,努力想,实在不行就跳过,全部写完再回头查。回想过程可能不会很耗时间,但可能会比较痛苦,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实则就是自己在总结,比背过目录要有效得多。
笔记重读
记完笔记要再读,毕竟是你精心挑选出的书中的精华,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温故而知新。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抄录和感想,形成系列书评,在个人平台上展示出来,与其他书友交流。
大胆大方地将读过的书分享给他人
分享不是吃亏,而能让你眼界更开阔,可以从他人那里发现许多新奇的看法,从而重新挖掘阅读价值使其最大化。能把你的想法对别人讲清楚,证明你是真正理解了其内涵。
到这里,我的高效读书的方法就已经介绍完了。简单点说,你需要一个时时思考的大脑、两个笔记本、一支笔,你,准备好了吗?
以下是我的一些小贴士:
1、有阅读价值的书还是要看纸质的,尽管电子版很方便,毕竟感觉不一样。
2、有些书就是用来娱乐消遣的,不必按照上述方法,舒服就好。
3、制造点仪式感和氛围。贵一点耐用点的笔记本、整齐的书架,看看就想读书。
4、多逛书店,不仅有新书旧书,还会有新的发现。
5、在手能够到的地方,比如床头柜、书桌上放本书,时常往那边摸摸。
说到底,读书为了怡情,所有的方法套路都是外在,都是刻意而为。最好的状态,就是在好的习惯中不知不觉吸取营养。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聪明的人在谈话。”其实作者与读者之间架构了许多桥梁,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至于你是不是同意或欣赏,对于作者则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读者,到最后可能是“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