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曾说,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思想深刻的“高人”,要做痴情于教育的“情人”。做高人,就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和潜心的研究,能在精神上引领学生,让学生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做情人,要的是痴心,素心,眼中只有你的那份执着。这也就是一个语文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也认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学生是第一立场,如问题设计要有坡度,让各层面的学生均有展示机会;解放思想,大胆取舍,在驾驭文本的时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决定“有所为”就必须要为得扎扎实实,让学生印象深刻,学有所得;要引进时代活水,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度和思维深度,还可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候急于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对成绩平平的学生关注的有些少。而每个人都是渴望受到关注、认可和尊重的,而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可以让自己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关注。在生活中,我很少关注一些时代潮流的东西,似乎多多少少和学生少了一些链接。这个暑假,我也很认真的看了《跨界歌王》,我很喜欢朴树的耿直纯真,李健的睿智温润,而当红小生的出色表现也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实力和魅力。从中我也感受到,他们每个人的性情是如此不同,所有的人只要足够优秀,都有自己的一片天。而这些东西也是可以进入自己的课堂的。
今天,我看到了纪伯伦的一段话“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长,只是开始修养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一切,才真正开始”,心里好像缓缓地开了一朵花,属于我的人生已经开始了吧。对成功,我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就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一切吧。
回首工作的这十年,一直想证明自己,想摆脱现状,可是十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爬多高飞多远,而是愿意接纳平凡、长相土气、自卑、心中有爱也有墙的我自己,也接纳我的平凡而拧巴的老公,平凡好斗而又纯真的孩子。当我的眼光变了,世界也就变了。当我看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和他们有很好的链接,我的世界就变了。这些都是如水般的岁月给予我的磨砺和恩赐。
文本解读离不开对作者的关注,可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类似作者所处的情境里去感知文本。有位特级教师在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闭着眼睛做平常学习中常做的事情,这为解读文本打下了一个体验基础。也可读作者传记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细读过苏轼、柳宗元、老舍、郁达夫的传记,读过之后对文章的体悟还是蛮深的,这种方法还需要继续用下去。
文本解读也离不开对字词的琢磨。如郑朝晖教学《荷塘月色》,让学生围绕“高楼”展开讨论,这种高楼是怎样的楼,让学生体会朱自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古典朦胧美。也让学生从文章4、5、6段中找到“却”“且”等几个词把握作者的内心的变化。感受从一个学者再到一个中年文人内心的纠结。董旭午老师在执教《琵琶行》的时候,也引导学生用心咀嚼貌似寻常的词句。如“幽愁”的“幽”,“还独倾”的“倾”让学生能更好的感受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感。
黄明勇老师曾说过,他为讲《茅屋为秋风所破》,在备课时几乎翻阅了能看到的杜甫以及研究杜甫的文章。
烟台的郝晓琳老师在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了苏轼的四本传记,看了六部关于苏轼的电视讲座,看了十一篇关于此文的赏析,看了二十多位名家的教学设计及讲课视频,在中国知网上下载了若干个“文言文怎么上”的主题文章,教学设计也是一改再改,第四稿是在讲课的头天晚上,在推翻前三稿的基础上的一个设计,作者也体验到了课堂上思路汩汩流淌的感觉。
我还很佩服徐州的陈海波老师,以每月两万的速度写文章,文章已经写到了63万,已经跃进名师的行列。
他们潜心于教育的匠人,静水流深,不问东西。我也愿安静地做一个语文人,一路修行做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