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章中最爱的还是《我的“长生果”》和《窃读记》。在那样空白的年龄,我知道了原来这世上还有如此美妙的事情存在——读书。
那时家里没有什么书可读,我就想着法儿的找书看。每每借到一本书我都爱不释手,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阅读。因为手里的书并不多,每本书都读的比较精细。合上书后,仍然品味着个中的悲欢离合,如痴如醉。
上了初中,学校设立了图书角,每个班都有一个小书橱,那里也就成了我的天堂。书橱中最多的是六角丛书,纯色的书皮至今还印象深刻。在整个初中阶段,我几乎读完了书橱里所有的书。我看书是比较慢的,别人看三页我也就能看两页,但这不耽误我对书的喜爱。也就是那时候,我接触了《红楼梦》,爱上了诗词文化。有人说,那个年纪读“红楼”是不是太早了?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不同的年龄对同一本书理解的层面是不一样的。那时我看“红楼”的乐趣是和好友一起推测“金陵十二钗”对应着哪些女子,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我们会坐在一起品读曹公留下的诗词,从中寻找悲情女子们的身世线索……
记得曾经列了一份计划,其中大部分书目出自六角丛书。初中的时候看了大半,进入高中之后就再没看过名单里的书,所涉及的都是一些青春类或是言情类小说。当时看着过瘾,如今却是悔之不及。书中很多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于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改变。且那些观念直接导致了我的不思进取——仅想着过好眼下的生活,却不想以后的路怎样走。书,还是要读经典。所谓“经典”是指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能够留存的事、物。真正能称得上“经典”的,是读完之后唇齿留香,总会在心间、舌头细细品味。
昨天看到了一篇文章《2018年读了92本书,推荐这16本》,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年能看完这么多书!我只能面对我一年书籍阅读<10的量,羞愧不已。也该为想读的书籍定个计划了。或许我应该先去学校图书馆借阅,然后看自己的书,毕竟我就在学校的时间没有那么多了。
以前读的书类型比较窄,一般都是小说或是散文。现在却想着读书应该宽泛些,应该各种方面都要涉猎。很多东西并不是像听起来那般枯燥无味,了解的多了、深入了自然能感兴趣。
之前竟然觉着图书馆做的那些活动很无聊,现在想来是多么可笑。白白错过了那么多借阅图书的机会,却怀疑甚至是嘲笑别人哪来那么多时间读书?最后发现自己是多么愚昧,即使用没营养的小游戏打发时间,也不愿静下心来看会儿书。细细想来,真是后悔万分。
也该是以正确的态度读书了,这一年,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