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农夫山泉的钟晱晱应邀上了央视的《对话》栏目。主持人把农夫山泉遇到的质疑问了个遍,其中最集中的问题是:人家米国的首富在造火箭,我们的首富是在卖水。
首富卖水,并非个别现象。据统计——当然是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米国与中国的数量差不多,前者大多为科技板块,后者却是金融和烟酒。另据统计,1500年以前,中国的创造发明占全世界的18%,连毫不起眼的牙刷都是老祖宗于500年前发明的。1500年以后再论科技创新,一个字:无。两个字:没有。为什么?钟晱晱的经历或许最具说服力。
钟晱晱首先高度赞扬了造火箭的埃隆.马斯克,然后回答了主持人的提问:
“我想想我二十五岁时在干什么?我读了四年小学,当了十七年农民,就这么点经历。埃隆.马斯克二十四岁的时候,已经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在读,虽然他没读完就下海了。”
钟晱晱言谈间似乎轻描淡写,但只要是过来人都能感觉到沉重。查百度,钟晱晱1954年出生,小我一岁,学历高小,文化程度大专。这个大专跟我一样,汉语言文学,他是电大,我是自考。我的学历号称初中,实际只读了一学期,连物理和化学都没沾边就来运动了。靠自学,唯一的捷径就是汉语言文学。我们在最需要知识的时候,赶上了知识的荒漠。钟晱晱是商业奇才,托改革开放之福,成了首富。卖水能卖成首富,这里面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除了他,谁说得清楚。从《对话》栏目中不难看到,钟先生造福了无数菜农和果农。
马斯克和钟晱晱,前者是世界名校博士,后者是水分很重的大专;前者10岁学习编程,13岁开发出一款游戏并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者10岁时在读乡村小学,13岁学会了种地。你说,钟晱晱凭什么造火箭?
上小学时,非常喜欢《十万个为什么》,我的理想选项中,科学家排的是首位。谁知读了一学期初中,搞了将近三年运动,还不满16岁,便去了山沟当农民。直到60多岁,我才听说了编程。
上世纪80年代,涌现出无数文学青年,如今活跃在“文坛”的,则是大量的文学老年。为什么都喜欢当作家,成为数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不好么?别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就说我,自学一途,除了写作,别的能学会么?再说大专文凭,换成理工科,这辈子都别想毕业。而且,就算是写作,我们仍然先天不足。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无书可读;为人父母之后,可用于读书的业余时间实在太少了。
当代文坛,为什么没有大师?民国初期,为什么群星灿烂?章太炎,梁启超,陈寅恪,陈同燮,鲁迅,胡适,钱穆......等等等等,哪个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几个没有出国留学?仅以鲁迅为例,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珍藏的书籍除了《离骚》,全是洋书,德国的古典哲学,大量的外国名著,其中包括俄国天才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后来,鲁迅写出了当代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应该是受到了果戈理的启迪。当代作作家的皎皎者莫言,余华,残雪等等,没有大师们的好运,没受过正规教育,更不曾留学,与当年的大师相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莫言能够荣获诺奖绝非偶然,其天才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完全不亚于中外大师。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称为“被耽搁的一代”。在我看来,被耽搁的那一代,为人父母、祖父母之后,还会耽搁不止一代。当街碰瓷,在地铁上对女孩动手动脚,在豪华游轮上争抢食物,在足球场跳广场舞,在公共场所喧哗,除了刷短视频刷抖音从不读书,凡此种种,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都会被孩子们一一看在眼里。
九泉之下,依稀传来鲁迅微弱的呐喊: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