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风骨
(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
作者:文曦
今天,2011年9月25日,便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想起鲁迅, 便想到“真的猛士”,便会油然在心里竖起一座伟岸的丰碑。鲁迅先生那酣畅淋漓、如刀似箭的文字,构成了一个文人极少有的特立独行,铮铮风骨,让人钦敬。先生是用笔来战斗的,他不写那些虚浮的东西,他的文字都灌注了一种激情,涌动着一种澎湃不息的精神。
先生是敢于战斗的,他毫不留情的掀开虚伪的遮羞布,把腐朽社会制度的丑陋暴露在烈日下。
他用滚烫的至诚,把劳苦大众内心渴望与剥削阶级糜烂的生活鲜明对照,字里行间都蓄积着愤怒的“呐喊”。
先生是思想家,文字所表述的便不仅是肤浅的伦理,他入木三分的透析,总是把人性的丑陋揭示出来,毫不留情的鞭挞虚伪下的怯懦和低劣。他是新文化的奠基人,但他所开辟的不仅是以《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代文风,更重要的是点亮了无数志士思想的明灯。看清了脚下,认准了方向。他在茫茫暗夜里,用犀利冷峻的文笔,树起一座温暖的灯塔。
读过先生作品的人应该能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总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就像一面镜子,把自己点滴的污渍显现出来,以便擦去,使自己更干净些。因此,先生的文字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为里面流淌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魂。
其实,读过先生的作品并不多,无非《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等,大都是在少年时期读的,当时,甚喜先生文风,为先生或冷嘲热讽或细雨润物的文字所感动。便也学那东施效颦,把当时流行的三段式作文法篡改的一塌糊涂,却竟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
甚至,对先生的崇敬使我把自己的生日也定在了9月25日,反正同是九月,就企图沾些先生的“灵气”。
但时至今日,想起先生的时候,我便不再想起他老人家的文字,因为不敢面对。虽然我尽量的不虚伪,但是,我仍然是怯懦的。总是战胜不了自己,总是躲在一偶自怨自艾。我羸弱的坚持,在先生洪钟大吕般的《呐喊》里,早已坍塌成废墟,哪里还找得到半点的“精神”?面对先生辛辣的讥讽,我们除了汗颜之外,还能做点什 么?
历史依然故我的前行着,把鄙夷的目光抛向随波逐流者。当物欲吞噬掉一切,当良知弱化为叹息,当文人只能在利益的驱使里蜕变为文痞,当文字到处散发着铜臭……。此刻,再重新翻阅鲁迅先生的书,所感受到的就不只是感慨和愤懑,更多的则是自惭形秽了。先生的襟怀、先生的斗志,令高山仰止。
文学源于生活,然高于生活。文学作品首先要有思想性,然后才是艺术性。思想性是用来揭示真理的,艺术是用来弘扬真理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无数文学典籍都在围绕着“真、善、美”和“假、恶、丑”做文章,演绎了千年。文学工作者是否应该从中读懂自身的责任。
鲁迅先生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在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章里,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般滚烫的赤诚和感人的率真。他的笔触总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层面,而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先生之真,如阳光普照,令宵小龌龊无处遁形。这是先生作品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也是先生至今仍稳居思想和艺术巅峰的根本原因。他信手拈来的是生活,妙笔生花的是升华的精神境界,这是文学艺术永恒的灵魂。
先生曾是学医的,他口诛笔伐的冷峻下藏着的,岂不正是“医者仁心”。
立新仅以此文以纪念鲁迅先生,并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