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典型的剁手党,尤其喜欢网上购物。自从大学毕业后,自己有了收入,基本每月都会买很多的东西。比如:衣服,配饰,鞋子,小创意的物件。一段时间后就不喜欢了。
老公常常给我说:你要买东西就去实体店买些质量好点的东西,看你买的一堆废物。不管老公怎么说,我都没有一点改变,我们还会因为认知的差异,闹些小矛盾。
经过最近一段时间,加入阅读兴趣群打卡:坚持了100日阅读打卡,参加付费课程,接触了心理学和理财学习。在这过程中自己收获最大的就是认知的改变。
我和老公的认知差异:他认为购物就应购买适合的品质高的东西。而我认为购物就应该选便宜的,看到打折就抵挡不住诱惑,买买买。
便宜是我购物选择最重要的参考标准。比如今天我要买衣服,首先我会去挑选款式色彩,看评论,最后确定买不买就看价格。价格超过我的预期,我是坚决不买的。好些朋友都夸我好会买东西,买的东西又好又便宜。我也常常为自己的购物智慧自豪,还会和朋友分享购物技巧等等。
但,事实却是。。。。。。买的衣服穿几次后会变形,效果变了,自己就不喜欢了。所以,我基本每月要买一次衣服,月复月,年复年。我家的衣柜装满了老公说的一堆废物衣物,自己还不舍得丢。
通过学习,我对自己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反思和思考。我的行为原因在哪?
原来所有的行为都归结于个人的成长经历,我自幼生长在农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她们通过外出打工维持全家的生计,我和弟上学就基本是花了爸妈大半的收入。爸妈非常的节约,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但会把最好的给我们。比如初中时刚刚流行复读机,爸就给我买了一台,高中刚流行手机,我也就又有了一台手机,他们觉得自己再苦在累都不能亏了孩子。然后我长大了,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消费观念:我会舍得给自己花钱,让生活过的比父母好。我以为自己已经和她们不一样了。
但是,却脱离不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舍得买但不舍得购买更好的,一次次购物后,开心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空,却还是一次次的买,遇到儿童的东西自己觉得好就给孩子买。
不难看出我只不过处于不同时代换了种方式延续着父母的消费观。上了理财课,听了师姐们的分享,我接触到一个新词——家庭理财观,我想我父母的消费观和我的消费观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家庭消费观呢?这些观念如果不从我们改变是不是还会一代代的“传承”?
把我的消费观通过心理分析,我拥有一个严重不自信的认知——我不值得拥有更好的。
我不值得拥有更好的,让我少了追求,没了梦想。理财2介,是为微梦想储蓄,当老师让我们给自己制定一个微梦想计划时(要设置一个微梦想,计划实现需要的金额,储蓄时长,每天储蓄金额,到期实现梦想,并用消费凭证打卡),我都想不到要定个什么计划,最后想到女儿生日快到了,就给女儿送个生日礼物,价值300元,每天储蓄20元。其实刚开始制定这个微梦想计划时自己并不乐意的,因为参加理财课,是为了学理财知识,而且还交了学费,现在又要“强制消费”。因为要打卡,会有计分,如果分数达不到要求是没法升阶的。
2介开营时,老师用心良苦的给我们上了一节关于微梦想的课,对我有触动的内容是:挣钱和理财投资并不单单是挣钱/储蓄/保值/增值,还要会花钱,不然前者还有什么意义。什么是梦想?梦想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微梦想。那什么是微梦想?微梦想并不是简单的做个计划,存钱,再实现。而是要制定能让自己有心动的感觉/能体会到幸福的计划。
关键点来了,要有心动的感觉,要能感觉到幸福。这往往是我们大多数人成家后就忽略了的感受。你不值得拥有更好的从你的内心入侵到了你的生活。
要让生活有惊喜,就得跳出家庭消费观,改变认知,也让孩子自信的成长。
此刻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更好的!我值得拥有更好的!我值得拥有更好的!所以从此,1/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微梦想计划,去完成自己心心念念很多年的事——瑜伽。 2/戒掉剁手网购,追求品质生活让生活多些仪式感。3/跟着老公的步伐实现家庭的第一次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