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7年经古兰引荐加入训练营的,说来惭愧,并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可以称道的作品,而且,训练营小说群,也有那么多优秀的小说作家。今天只是,把我写作的一点点体会跟大家说说,希望能和各位老师共同学习。
每个人写东西都有自己的结构。前几天读了汪曾祺的文章,他认为小说的结构应该是两个字,“随便”。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相信人人都有满肚子的故事,只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写了出来。每一次心里开始有一种写作冲动的时候,因为并不是专业作家,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下笔时都不会有一个完整,明了的方向,更不用说严谨的脉络。可能在下笔时只是确定自己大概要写什么,会写成什么样并不知道。会是从一个想法,一个自己粗略设定了故事方向和梗概的大纲,当然想法还并不成熟。但是随着故事,人物的深入,和自己情感的介入,很多情节便开始意想不到地出现,延伸,甚至分叉。这就是写作的乐趣之一,一些突然冒出的想法被自己否定了也快乐,让自己惊喜了也快乐。
说白了,小说就是把一件平平淡淡的故事,写得有趣,写得合理,甚至写得让人想入非非,这就有点意思了。
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引入入胜。急于要告诉人家一件什么事,还想告诉人家这件事当中包含的道理,又想没完没了的议论,是不会使人留下印象的。急于求成,虎头蛇尾,该是写小说的大忌了。
写作离不开虚构,怎样使虚构的东西让读者相信。首先,是得自己先相信,你自己都在怀疑,怎么让别人相信呢。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会是自己曾经发生过,会是曾经想做过,会是身边的人,会是听来的,把这些组合到一起,使心里的人物和故事完整,到自己也认为他确实存在过,这样的人物应该立得住了。
读过王小波的一篇文章,他说在一本小说里,不管你看到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不应该诧异,更不该指责作者违背了真实的原则,因为小说就是假的呀。这就是小说里我们所说的虚构。小说必然要有虚构,没有虚构就不是创作。虚构和瞎白话一不一样?我们小说群有一次,就这个问题还激烈地讨论过。我认为该是有区别的。
每个人开始写作的时候,大都是先看了某一部作品,产生了自己写作的欲望,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这样,起码我常常是这样。
2019年,我用了大半年时间,在训练营四期作业里,完成了长篇小说《九姑娘》,其他两期续写之前没写完的。现在说一下写《九姑娘》的初衷和创作过程。
这个故事最初的冲动,是我读了一篇关于通房丫头的文章。什么是通房丫头大家知道吗?红楼梦里的平儿和袭人就是通房丫头。通房丫头的地位在正妻和妾之下,但将来是有转正的机会的。我在查资料时,又查出个另一个丫头,就是陪嫁丫头。陪嫁丫头就是跟正妻一起从娘家嫁过来的,她有可能成为通房丫头的。而我需要知道这两种丫头和妾有什么区别。她们在一个男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个家里,处于什么样的等级和地位。然后我就想到关于一夫一妻制的问题,这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值一提,现在如果不是一夫一妻你也过不消停。到底谁先提出一夫一妻制的?想写一夫一妻,当然不能是解放后,也不可能在古代。在查资料时,我把时间锁定在清末。戊戌变法时,提出一夫一妻制的是康有为梁启超,可是讽刺的是,他们都没有很好的遵守他们的倡议。反而都有小老婆。特别康有为,竟然有七个妾室。
要写这样的一个女人,从1915年写到1948年,时间不算长,但正是中国风云变幻的一个时期。首先设定九姑娘的童年。我想设定九姑娘是少数民族,我就查与一夫一妻制相匹配的少数民族,用一夫一妻这个族规来定性她的坎坷人生。这就找到了畲族,我原来竟不知还有这个民族。这样就不断地查畲族的起源传说,风俗,信仰,文化,服饰等等。查与畲族居住相关的区域,就设定在了福建闽东地区。可是,闽东对于我来说,尽管查资料,做功课,依然是陌生的,对于不熟悉的地方,任你怎么想象,你依然写不好,这就一定要让他们搬到东北来,东北咱熟悉啊。这样一联系,脉络似乎清晰了。这就是我写《九姑娘》的最初想法。我要把她写成非妻非妾,还有一定的家庭地位,但也尴尬的这样一个身份。
为什么是九,而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因为我在家排行是九,小时叫小九,老了叫老九,被叫了好多年,就是比较习惯和顺口,并不是抄袭什么莫言的红高粱。
跨越年代写作,就要相对着年份,对应重大历史事件,还要结合故事的发展,这样更符合真实感。把那些小孩子的出生和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衔接故事的发展。计算年龄,而且要准确,这方面我常常马虎。比如里面九姑娘的女儿,文章开始就出现了,我定她15岁,因为这个年龄青春懵懂。我从抗战胜利开始写,然后倒叙。结果写到三十多章一算,出生时赶上福建政变,就是1933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她应该十二岁,这就开始补救,补救的时候没办法就找了关于童养媳。再写时就在草稿上标注好,不光是出生时间,还要计算怀孕时间,甚至扳着手指算预产期。你想让她秋天出生,就得往回查怀孕时间,否则也会出错。
关于有些故事情节,怎样去还原和贴近历史的真实,那些我们不曾经历的年代,怎样还原,我之所以把结尾定在解放长春,那是有原因的。我的婆婆今年80岁,她是1941年出生于长春东大桥,她七八岁的时候,经历了围困长春的整个过程,逃难的时候,她的母亲和四岁的弟弟染病身亡,一起逃难的山东老乡,又偷了她父亲藏在墙窟窿里的金子,她看到过那些饿死的和撑死的人。婆婆常常讲她这段经历,所以,我开始写的时候,就准备把小说往困长春靠,结尾也定在1948年长春解放,并且着重描写了困长春的饥饿和恐惧。我原来认为,解放军进入长春,应该先安民。结果有一天晚上,德惠诗社的社长董本鹏找我,我顺便问了他困长春的事。结果他真知道,他的祖父也经历过长春之困。他说,解放军进城,不是先安民。因为城里有国军,滇军,土豪劣绅,所以先换防,肃清。所以说,对于不懂的事情,要咨询,要学习,该尊重的事实一点都不能模棱两可,弄不明白,就不能随便瞎写。
关于虚构一对男女的爱情,甚至关于他们很私密的情事怎么表达。为什么喜欢用月光烘托,为什么常常体现一种冷,到底人在一种幸福和激情突来时是什么感受。我认为是一种冷,心,身体,感觉上的一种紧张甚至是快感。月色,应该是古往今来,最能让人遐想的情境,那种朦胧感,那种虚拟一样的神秘感,都是衬托爱情的最好氛围。九姑娘第一次欣赏自己的女儿身,与梁先生的初夜,钟百里救她的记忆,我都用月光衬托表达。
关于爱情,是小说里逃不开的主题。男人爱上女人,女人爱上男人,相爱时他们到底会不会真的那么纯粹,世界往往都在渴望纯情,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到底存不存在。
关于思念,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不是就只是一句我想你就能表达清楚。咫尺天涯是一种,永不相见是一种,想让你知道又怕你知道是一种,你知道了还假装不知道也是一种,到底知道还是不知道又是一种。
九姑娘最后的思念,我反复在黑夜里,或者一个人时,闭着眼睛去体会。我超怕老鼠,所以我就写她怎样怕老鼠。她的那种怕,她的不敢放弃的希望,甚至,就是对爱人的思念,支撑着她活下去的动力。
想象一种美,女人到底长成什么样是美的,我喜欢女人瘦却用肥衣服来衬托,我认为,隐藏在肥衣服里的空,饱满的胸,平坦的小腹和曼妙的腰枝,会是撩人的妩媚。四太太是,九姑娘也是。男人,该怎样的语气和说话方式,令人难忘,令女人动心。深沉的,轻轻的,体现在与眼睛同步的脉脉含情的。
关于九姑娘的结尾,没有写透,就是没有结局,读过小说的人,自然有空间体会他们心里的结局。
我们现在是三天交一次作业,我基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天根据上一章粗写一个草稿,然后接下来,反复补充和构思,把新想法标注,同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一天,反复阅读,补充,校对。会是时时刻刻都在想,想那个人怎样了,想那个地方该怎样,把突然冒出的想法记下来,无论什么,一定要记下来,即使当时没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用,这点很重要。而且突然出现的文字,都是极美的,胜过绞尽脑汁和苦思冥想。
关于写作习惯,有人喜欢熬夜,根据我的身体经验,还是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我很少熬夜。我也不相信找灵感,我反而相信反复阅读和修改。自己的草稿,在读得过程中会发现与前情或者与后面也许发生的情节,难以接受或者没有可看性,这种情况就很果断地舍弃。还有就是精简与扩张自己的文笔。我不认为一气呵成是什么能耐,反正我很少有那种能耐。对话,内心,景色,这些描写,常常不会是一挥而就,越是反复拓宽自己的想象,越是会有很美,很感动,甚至很激动的文字出现。
为什么要写作?为谁写?写给谁看?
写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多人问,你写的东西发表了吗?你征文得奖了吗?你挣多少钱了?为此我不需要回答。我收获了创造人物和故事的乐趣,收获了与懂你的人的倾心长谈,收获优雅的气质和谈吐,这都是文字给予的魅力。
明知文章未必能发表,却仍然写作不休。我们依然相信梦想,依然坚持,想要把所感受到的东西,用自己的一支笔表现出来。包括热腾腾的童年,包括鲜活的亲人和往事,包括刻骨铭心的爱情。
写东西时常常陷入一种绝望,或者兴奋之中时怎么办?我的经验不能硬写。放下,一个字也不要继续了。绝望的是想象不出可以打动自己的语言,绝望的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物圈进在走不出的牢笼。还有一种绝望,就是忽然陌生了自己创造的世界。兴奋时忽然文思泉涌,所有人与事呼之欲出,所有该发生的,所有画面都争先恐后地涌来。可是第二天发现,完全偏离主线的时候也是常有的事。
以你的人物,想象那是你,想象你要怎么办。这就是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
写小说和阅读最迷人的地方,是我们能从中感到无穷的奥秘,因为我会把自己设想为作品中的人物,并因此感到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故事有千丝万缕的情缘。
现在最大的困惑是,所谓的笔耕不辍对不对?一直在重复没有突破行不行?
海明威说,“ 你越写,越懂得写作。这是学写作的唯一方法。”所以这是我的结束语,写吧,会越写越好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