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
富兰克林要求自己养成13个习惯,并且每天都会检查这些习惯,有没有做到,为什么没有做到,或者是怎样做到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养成了一个个的好习惯。他的人生就像鲤鱼跳龙门,在贫困的家庭出生,最终变成了一袋为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他的方法除了努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反思。
今天阅读成甲《好好学习》的第二章,这么提到提升学习力的三个方法,分别是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在这一章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反思的内容,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在讲反思的好处钱,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反思不等于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总结看中的是结果,而反思注重的是过程,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反思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总结,为了讲述了反思带来的3个好处。
1 反思可以发现知识的误区
书里说到,人就像一个播放器,一按按钮就播放,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平常听说的条件反射。
比如我们见到领导,会瞬间把自己的存在感降低,特别是当领导向你走过来的时候,你很想找个地方躲过去。这种害怕见到领导的现象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遇见厉害的人,瞬间会觉得自己很low,把对方放在神人的位置。
这种反应不经过大脑思考,直接作出动作,连自己也没有明白为什么。
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误区,为什么要怕领导,是因为领导比自己厉害,还是害怕领导对自己有意见。遇到厉害的人,不是想为什他们会变得厉害,而是直接选择逃避。
事后回想整件事情时,会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为什么要怕,自己工作做好了,没有出现差错。遇到厉害的人是好事,可以向他们学习,是成长的好机会。
2 反思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最近看了三本关于成长的书:《优秀的绵羊》、《终生成长》和正在看的这本《好好学习》,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概念其实是相通的,比如《好好学习》里说的“绿灯思维”,其实是《终生成长》里面提到的成长型思维,《好好思考》里面的“红灯思维”,其实是《终生成长》里面的固定型思维。
当把两者联系起来分析的时候,发现他们强调都是天赋固定论,和学习论。
如果只是一味地看书,不将这两本书的内容联系起来,看过的知识相当于没看,那么成长型思维、绿灯思维都是分开的,没有联系。
而反思能将两者联系起来,将这两个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线,而生活中发生的事再联系起来,就形成了面。
反思的作用是将他们组织起来,调用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现有的生活中,才是将知识内化。
3 反思检查学习的新知识是否有用
看过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看了很多书,依然不知道某个原理怎么解释;看了很多书,依然觉得没用。
然后会陷入一种知识的怪圈,不断地学习,但还是发现什么都不知道。
就像你怎么证明你看过这本书,你怎么说你的小孩是你的小孩。
看过的书马上忘记,相当于没看,而学习的好方法就是复习。
以前我看书会做笔记,但是看过也会忘记,这个月起开始每天阅读,每天写1000以上的读书感悟。
为什么要写感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以后能够为我所用,而不是遇到问题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写感悟是为了加深对内容的记忆,相当于反思。
写感悟是为了将书中的内容用起来,用书中的内容去解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为什要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将看过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样读书才不白费。
《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
曾国藩为了做圣人,给自己立了一个任务,每天进行写反思日记,为了督促自己写的质量和反思的内容,他还将他的日记抄写给其他人阅读,而他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圣人,直到生命结束的那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