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记录的不仅仅是故乡的变化与自己的乡愁,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这里有传奇故事,有山河人家,有大家并不熟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一个人间值得的地方。
大溪―外公外婆家
青山环绕,绿水长流,在四川渠县报恩乡大溪村巴河岸边,没有城市的灯火辉煌,嘈杂喧嚣,只余炊烟袅袅,鸟鸣鸡叫,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
几户人家,几许炊烟,几声犬吠,竟让疲惫,劳累的身心一瞬间感受到平静,青绿的瓦,斑驳的墙,竹影婆娑,仿似一幅乡间人家的画。
顺着田间阡陌,不多远,便瞧见白云蓝天倒影在澄澈河水之中,老牛在低头啃草,几只小船飘在河面,摇摇晃晃,中间有一座完全隔离与岸边的小岛,村民称之为“中坝”,农忙时节,就将牛儿赶至中坝,傍晚,赶牛人摇着一叶扁舟又将牛儿赶回来。
穿过一座私宅,一方树林,不曾想,竟有意外之收获,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竟隐藏唐朝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梭罗碥摩崖造像,顺着公路走去,还能看到清朝遗留下来的“桅杆”,不得不说,小地方也有大宝藏。
家乡不仅有优秀的文化资源,还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在洪水泛滥时,一片竹叶渡巴河的王音仙姑,至今还仍有人逢年过节祭拜她,保护一方土地,却因被河对岸的人说偷庄稼而被摧毁的石马,为了纪念石马,把它曾屹立的山坡称为“石马坡”,前些年还有被盗的不知是哪个年代的墓,大溪,除了美丽,还带有着些许神秘。
今年是我离家的第二年,早在学校已经听闻盖好新房,回到家时,发现家家户户都是新房,与好友聊到这个话题时,我们都觉得没有必要花些钱还在农村盖房,后来聊得深入才明白,老人们并不是为了自己,孩子们一个个都已经长大,长大的孩子就像是客人,回家只得几天,再过几年都要成家,小小的房屋已经住不下这么多人啦。对于老人来说,住了几十年的旧房或许比新房更有安全感,这些新房,每一座都有对儿孙的思念。
其实早在前几年就有乡人陆陆续续修房子,近几年回家过年的人也越来越多,不管我们在外是工人、老板还是创业者,回到家中我们都是家人、邻居和朋友,不论你贫穷富贵,家,永远都在等你。
涌兴―婆婆爷爷家
得到一个人的心,要先抓住一个人的胃,家乡的食物抓住我的胃,家乡的人得到我的心。人若是不离开舒适圈,就体会不到其中的好。我若不离开家就不会知道三岔路口的凉粉锅盔有多让人牵肠挂肚,农业银行旁边的砂锅米线是多少思乡人的魂牵梦萦。
上中学的时候,每周五都会提前一节课放假,方便路远的同学回家,我和朋友就住在镇上,每周我们都会去吃一个凉粉锅盔,然后或去转路,或去爬山。砂锅米线也是每周必吃,有一次钱没有带够,我们又不好意思说,老板娘就来问我们怎么了,向她说明情况后,她说,“我还以为是什么事,没得事,算了算了。”上了大学之后,很少去吃米线,回来去吃一次,店里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最先认出我们的阿姨总会说到“你们好久没来了哟”,食物味美,乡人亲和,物是人如常,你们在,我总会思念故乡。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每年我们家的人都会在一起吃团年饭,我们把“家”看得很重,家人是我们这一生最重要最亲近的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家人,我们不能时时常伴左右,逢年却是一定要和家人在一起,过节至少电话不能断。
我们总是羞去做一些表达情感的事,比如,全家福。这张全家福得益于我的妹妹,她们寒假作业要求拍一张全家福,这样的“作业”不但不让人厌烦,反而让人注重到家人的重要性。
只要在家,不论是十岁二十岁,我都还可以是小孩子。
从小到大,我很少出远门,在这个平凡的小镇生活了十八年,十八年来,一直都很想离开它,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我也很想离开婆婆(奶奶)爷爷,被他们管着实在不算自由,本以为我会充满信心,绝不回头的离开,事实上,有没有做到。
十八岁,自认为是个大人的年纪,完全可以提起26寸的箱子,婆婆非要让爷爷帮我提,在她心中,我还是小孩子的样子,还记得小的时候,夜里发烧,家对门就是诊所,打了针后,爷爷就会背着我从诊所走回家,婆婆会跟在后面。从小到大,我就这么一直被他们照顾着。
爷爷把我送到车上,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与想象中的离别完全不一,此去一别,我将逐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大人,再也不能趴在你的肩头,去走那一段并不算长的距离。
婆婆爷爷养我身体,外公外婆养我心灵。在学校的时候,每周五都会给家人打电话,其实并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说,每一次都是“你在干嘛?”“最近冷不冷/热不热?”“保重身体哦。”,虽然只会通话两三分钟,但家人听到你的声音都会感到很开心,离开家的前十几年,你在家总是热热闹闹的,离开家,家里只有两个老人,总归有些冷清。
回家后,虽然我也经常玩手机,但是也会和他们唠唠家常,讲一讲这一年在外面有些什么有趣的事情,越长大便越发现他们老得那么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着他们身体康健,而自己也有时间,多多和他们亲近些。
看到这里,整篇文章就算结束,我也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看得清晰,总之,我想表达的就是,我的家乡值得一去,家人是这世上最亲近的人,春节回家少玩手机,多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