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子弟上大学》是作者安东尼•杰克在一所美国名校(本书化名:英杰大学)连续三年田野调查,在以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为绝大多数的精英大学中,政策和环境对寒门子弟的影响。
作者以自己贫寒的出生,成为少数进入精英大学的寒门贵子之一,以其自身曾在大学面临的各种挑战为出发点,重点阐述了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在英杰的遭遇极其遭遇的原因。
作者首先道出了一个疑问,精英大学的穷学生从哪里来?
其一,通过家庭外的宣传网或者某些助学项目的上门招揽,从而能在高中就读于寄宿、私立或者预科中学,这部分学生作者称之为寒门幸运儿。其二,通过本地的社区中学考上精英大学,作者称他们为双重贫困生。
二者名字上的差异就是本书着重探讨的两种寒门子弟间的差距由来。
寒门幸运儿所上的高中可以称其为精英大学的缩小版,老师们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化资源。当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遇到金钱上的困难,他们一对一的生活导师会提供各种救助金的途径以减轻学生课外的压力。
双重贫困生是在自己所在的社区中学完成学业,不幸的是这类中学不仅面临师资上的短缺,教师们的注意力重点集中在人身和财产安全上,学校始终处于高度警戒状态。不难看出,这类中学自身所处的环境相当糟糕,是在所有穷人所生存的隔离、种族等问题集中的贫困区。
本书探讨的两类寒门子弟在美国大学的真实样态便是以不同的高中生涯为临界点,由此走出的两种对待精英大学的态度。
对寒门幸运儿来说,精英大学只是他们在预科中学的延续,其受教育的环境是具有连续性的。这对未成年时就逐步适应生存环境的寒门幸运儿来说,犹如吃饭喝水般容易。他们懂得如何与教授和老师们联系,如何尽最大化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对双重贫困生来说,在人格完全塑形的成年期进入精英大学,无异于将干净的兜底展现在中高层阶级的同龄人面前。另外,在他们看来,与教授联系是属于特权阶级的权利,他们甚至会在公共场合绕着教授走。
以其适应性来看,寒门幸运儿与他们有钱的同学之间几乎毫无差距。
但是,若只关注文化资源方面是不足以概述穷学生在大学中的生存面貌的。无论寒门幸运儿还是双重贫困生,他们都面临着可支配的金钱问题。
学校在这方面所给出的政策却是相当残酷,或者说是他们自己都没有预想到的残酷。
比如让贫困生为有钱同学打扫卫生的“校园派遣”;让贫困生同样可以参加的各种文化活动而衍生的“奖学金+”政策,贫困生必须另外排队拿票;几乎所有大学都施行的春假期间关闭食堂决定,使无处可去或者没钱回去的贫困生无处吃饭。
这些原本出于好意的助推计划,最终却将贫困生推向大学的边缘。寒门学子不无想法,不少学生毕业后甚至都会尽量避免某些高收入阶级所在的行业,甚至有很多学生萌生退意。
在接触本书前,相信许多读者肯定都不知道,世界第一大国的美国竟然有这么多人读不起大学。生存在穷人区,那里的孩子不仅要奋力摆脱贫困,还要保证自己不会在子弹的威胁下失去生命。
阅读《寒门子弟上大学》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够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