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一直在读致用类的书籍,越读越发觉得焦虑,便有了些许的倦怠和排斥,也开始反思这段时间的学习。方法论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是心不静则枉然。没有方向的努力,就如同飞速旋转的陀螺,看似卖力,实则还在原地转圈。
身为90后的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的心头肉,从小到大自然是很少吃苦,连家务活都很少做,唯一的事情就是把学习搞好。爷爷常对我说:“你就是家里的希望啊”,而我所理解的希望就是能上大学找工作,不用再种田了。所以我努力学习,其实也就是把考试应付过去就万事大吉了。
5岁上幼儿园,27岁研究生毕业,22年的学习生涯,我的目标竟然就是为了毕业能找个工作养活自己!这22年,我甚少读课外书籍,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现在,我毕业了工作了,能养活自己了,却也失去方向了......
于是,我开始参加各种线上课程,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懒惰,“立志”要做个自律的人。我开始去学画画,去练口语,去听音频,去报阅读课,去小程序打卡,去跑步,另外还想着要学英语,学吉他,学理财,学健身......哇,我的业余生活如此得“丰富”,却因为某天忘了打卡了,某天的事项列表还没有完成而心情烦躁。
2016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网络上各种线上课程,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例如得到、喜马拉雅等,各种微信公众号,各种知乎大V,好像自己一不学习就落后了,注意力被分散的七零八落。
2017年年初,我开始了自己的网上“学习”,各种课程花费大概有四五千吧,还不算上自己买书买物料的开销。到现在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学习了这么多,我有进步了吗?不能说没有,我在小打卡里坚持了近半年的每日便签;担任了一期画笔记的辅导员;随身带本书,想做到每天阅读;记录了5个月的手账;不那么排斥跑步了;了解了以前口语发音的误区.......然而,这一切都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甚至有时在工作时间还会为了打卡去画个便签!我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愿意去做的事情,真正让自己获得乐趣。
最近,我没有每天画便签了,小打卡里好几天空着了,想想自己年初立的Flag:画它个365天便签,着实的打脸了!我也没有再继续阅读致用类的书籍,而是选择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又开始看电视了,看圆桌派,看朗读者。捧着《病隙碎笔》,我开始思考苦难的意义,正是自己从小是在温室里长大的,便对吃苦有着本能的排斥,遇到困难就想着逃避。书中说到,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
看朗读者,请了96岁的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老人家那么感情真挚,精力充沛,让人不仅仅是心生敬佩,更是由衷的喜爱。他把翻译的比别人好,比过去自己翻译的好当作乐趣,而这种乐趣才是别人怎么夺也夺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