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升入初中了,我的感觉上略有席不暇暖之迥。由此给我带来的感觉也是局促不安。展开一本本的教材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惆怅。当下的教材相比从前更人性化更实用化。但放下教材打开相对应的习题就有种表面简单化其实据教材所出卷题内容更多样化复杂化。真正吃透课本内容做到举一反三难度还是不小的。从前我一直以为像地理生物历史这些属于文科范围之内的划划重点背背就可以了,有种浅尝辄止的涉及就可足以应付考试。但现在面对测试题时有种迎面而来的撞击感。由此的体会就是即使读书上学这件事业已与时俱进了。
百思之余想起了我初中时代课的陈老师,他叫陈国会(请允许这么没大没小的称呼)。所谓代课并不是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他实际是一个化学老师是临时应急调任文科科目任教。记忆里陈老师身材魁梧一副国字型红润的脸庞印象里也是浓眉大眼说起话来有种龙钟感但不缺少铿锵有力。记得是初二开学我们班的地理课空缺两周后陈老师才开始走上我们班的讲台。第一堂地理课陈老师没有教案也没带备课本只拿了一本课本走进了教室。我实际是教化学的现在是临阵磨枪寥寥的几句开场白简单介绍过后就开始了地理授课。那节第一课至今记忆犹新他很坦诚得讲了对地理课的认识以及学习的方法,他基本就是以理工科的思维去诠释文科科目知识。半年的地理课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学习地理的核心就是看地图。他有时候都让学生合上课本只展开配套的地图册,学生的思维随着他在讲台上的侃侃而谈在地图册上飞跃跳动。初二的地理课属于世界地理范畴,他给学生脑海中树立了横竖两条线,说到横就是各个地区的地理知识涵盖内容就是对其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主要城市等的讲解。谈到竖就是各个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通过不同区域在气候位置经济等各方面异同的比较加深理解记忆。每学完一个章节就进行一次总结。印象最深的是让同学们找出国家之最地区之最世界之最,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随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言陈老师手中的粉笔也在黑板上叽叽喳喳写个不停。一手不太严谨的板书在黑板上翩翩起舞遍地开花。这样一次次的学习过程就如生龙活虎的游戏寓教于乐。当时总以为这些无用之功的举动却悄无声息得把地理知识撺掇起来,愉悦身心的同时牢牢得刻在了学生的脑际之间。相较于当时的专业地理任课老师不逊一分。那时所谓的刻板私塾式的副科在陈老师的教导下同学们变得跃跃欲试兴趣盎然。现在想来讲课也是一场不亚于民族觉醒的演讲更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当年的陈老师做到了。一个学期之后陈老师书归正传又开始了他的理科之旅,我们的地理课又进入了私塾式背诵打板子的时代。仿佛几个严冬过后我们升入初三在化学课上才又能见识到陈老师抑扬顿挫但栩栩如生的风采。
仓促间我们进入了高中,陈老师跟我们渐行渐远。后来他到了镇上的初中做到了校长的位置,听说后我在内心里了嘘叹了好久好久又浪费了一位好老师。再后来听说英年早逝,内心几度惶恐默念千军易得良将难求啊!
是英才,天择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