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摘记:
我始终认为,班级管理必然要经过一个从“人治”到“法治”,再到“自治”的过程,。自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力量就是班级文化,用文来“育人”“化人”。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读书,魏书生老师提出自主发展,李镇西老师致力于班规建设,李希贵老师,提出大阅读理念……我想,我有班级文化吗?我也在提倡让孩子阅读,在班内建立了图书角,自费买的书架,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书,选了两个图书管理员,每学期借读记录都记满两个本儿;每周五一节自由阅读课,其他时间随意。坚持了有一年多了吧,可我看不到有什么效果,语文成绩还是很差。当然,我做的也不够,我没举行过什么读书活动,只是要求他们读,记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就像昨天成绩出来以后,只有等级没有分数,我一看我们班A等生比别的班少很多,心情瞬间冰冷,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我还配不配再教孩子?我是不是在误人子弟?
我管理上不强制,作业不压制,其他的管理还管不起来。我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朱一花老师说不强制不等于不规范,他们杭州有些地方规矩很厉害,是的,一语中的,我确实不规范。
书中说,班会与班级活动是形成班级文化的两种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它不在强制中产生,而是在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的协作下,自然而形成的是一种氛围文化,通过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说的多好啊!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
我的班级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活动,我也不知道该举行什么样的活动。
我觉得我此刻最欠缺的应该就是,实践环节,应该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班级建设?
班级虽然不可避免的要完成一些即时性的工作和任务,但是其主题和内容确立,不能随意盲目。我自己的班里也发生过很多问题,比如说,骂人了,说脏话了,欺负同学了,只是我只限于处理层面,从来都没有深究过。
我总是觉得,班会和班级活动,会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班里孩子的成绩本来就不好,再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活动上,他们的成绩会不会更差?事实是,不举行还是一样差。举行,又怕耽误时间。如果郑老师看到,解释一下我的疑惑。
摘记:
班级文化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所谓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班级文化,比如墙壁上醒目的班训,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歌、班徽、班级公约等。目的是赏心悦目,每个角度都育人。
隐性文化则是一种软文化,是班集体在长期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师生共同制定和遵守的各种规定,公约等,它们构成一个个性鲜明的法治文化环境;
观念文化,就是关于班级师生的长期学习生活中,几点生成的,有关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等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每个个角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是班级舆论的重要因素。
而在制度观念等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下,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这是行为文化。我也好想做成这样的班级啊!
把班级建设成学生的家。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引领者。表彰奖励,是影响班级生成正确舆论和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和常用手段。
班干部是班级文化的先锋军。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旗手。
班级管理有三个比较高的境界,一是人在班中,班在心中,二是人如其班,班如其人,三是人即是班,班即是人。好像武侠小说中的人剑合一哈。文化是一个民族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
我的班主任之路任重而道远,我觉得我现在最欠缺的就是方法和实践。没有实践,只是纸上谈兵,学的越多,越是深深的无力感。我不知道大家什么感受,还是这是学习的必经阶段。感觉是无法达到书中郑老师所写的无法企及的高度。
前几天办公室里讨论说,要放假了,都挺高兴。我平生第一次,竟然冒出不愿意放假的念头。不知道孩子们什么想法,如果孩子们也能这样想,是不是我还不算太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