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不幸坠入深渊,能拉起我的人不愿意对我伸出手,愿意拉我一把的人却偏偏又无能为力,那么,我会拼尽全力地自救。
阿廖沙是高尔基的小名,在他还不懂什么是死亡,不懂什么是悲伤,甚至不会为人而哭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
母亲在只剩一口气的父亲身旁临产,婴儿刚出生就已死去,后来他与母亲回到娘家,母子两个并不受外祖父的待见,也许是孩童天生的对恶意的敏锐感,他同样不喜欢外祖父。父母的私自成亲,使得他的父亲受到外祖父的厌恶,连带着也不待见阿廖沙。
寄人篱下,他在外祖父家的日子并不好过,几个舅舅为了家产争得头破血流,甚至大打出手,似乎在他们看来,亲情在钱财面前真的什么都不是。原本懵懵懂懂的他,因为染坏了一张桌布,就被外祖父打的失去知觉,从那时起,他的心就变得对一切屈辱和痛苦都难以忍受的敏感起来。
外祖父是个可怜的老头,希望所有人都听他的,希望他能做这个家里一切的主,可是年老力衰的他,频频遭到挑战,女儿、儿子、外孙、甚至老婆都使他感到不满意。他暴怒,过后又只能接受现实,这也是他在不断地屈服的体现。
其实他以前也是很好的,我们的老爷爷,自从他自以为没有人比他更聪明后,他就变得脾气暴躁,变得愚蠢了。
人是残缺的,揭开表皮,露出的都是不完整
比如工人“小茨冈”善良又友好,他对阿廖沙很好,替他挡外祖父的鞭子,并教他如何在外祖父的鞭子下少受点痛。小茨冈有很好的舞技,但是不擅长唱歌,他又很机灵,连外祖父都认为他以后必有大作为,会成为一个人物,但是他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偷窃。
外祖母是个如圣母一样的女人,善良,睿智,会讲故事又富有同情心,但当她在面对丈夫的“虐待”时只是逆来顺受,在童年的阿廖沙眼中无所不能的她,在遭到打骂时,只是告诉他,这是命,是她应该承受的。有时候,宗教信仰能救人,亦能埋葬人。
她的母亲竭力追求“爱情”,可是第一任丈夫早早地去世了,后来她又嫁给了一个比她小的男人,有了第一个孩子后,那个男人居然出轨,辱骂她、踢打有身孕的她,她不敢反抗,也不想反抗,只是顺从忍受,这是身为一个女性在婚姻中的最大的悲哀。所谓爱情,最后不过以一死来画上句号。
善良的人没有好下场,往往只有死才能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善良。
善良友好的小茨冈被两个舅舅差遣去抬沉重的“十字架”被压死了,原本不至于死,只要两个舅舅跟其他人不撒手。他死了,他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埋葬,被遗忘。
勤勤恳恳的瞎眼的格里戈利频频遭到舅舅们的玩弄,侮辱,甚至加害,后来沦落街头行乞,书中并没有提及他的“恶行”,我愿意相信他是没有的,可是,他并没有好结局。
阿廖沙的母亲瓦拉瓦拉有错吗?她有什么错呢?不过就是想要一份长久的爱情罢了,为此她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他们没有害人之心,却得不到上帝的庇佑
外祖母是善良的,一生就没做过什么坏事,不喜欢谎言也不爱撒谎,就像圣人一样,常常为人们祈祷。她很勇敢又伟大,在着火时,裹着马被便冲进了大火里,把硫酸盐拿出来以防爆炸,在院子里东奔西突地张罗,指挥众人。救完火又去给媳妇儿接生,可是上帝却偏偏带走了她善良的孩子,留下一些恶魔,来责难她,来葬送这个家族。
好人在尘世苦苦挣扎,坏人却总是轻易地活到了最后
雅科夫无端打死了自己的老婆,米哈伊尔也是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披着一张人皮在世间横行。
软弱就像茧,逃不开自缚的结局,归结原因,不过是埋在骨子里的“屈从”以及“奴性”所致
娜塔莉娅舅妈总是被米哈依尔舅舅殴打,但从不反抗,至死也是如此。外祖母也没少被外祖父殴打,阿廖沙问她,“难道他比你更有劲儿吗?”,她说“他不比我有劲儿,但他年纪比我大!此外——他是我丈夫!是上帝派他来管我的,我命中注定要忍耐……”
一个人,最可怕的是没有自我,没有自我便会习惯屈从,没有自我便沦为别人的“奴”,病态的安慰自己去忍受。
所谓的亲情在没有羞耻心的贪婪的人面前一文不值
为了得到阿廖沙母亲的嫁妆以及外祖父的财产,舅舅们闹了许又闹,在分家之后,舅舅米哈依尔甚至还雇佣帮手来毁坏外祖父的房子,非要像水蛭一样吸干家族的最后一滴血才肯善罢甘休。
稍有不快便对妻子拳脚相加,不以为耻,把气撒在女人身上,无耻又可悲,为了财产甚至想要父亲的命,此乃人乎?非人哉!
外祖母是阿廖沙的指明灯,是阿廖沙崇高情操的培养者
外祖母是他童年时期为数不多的光明亦是他一生的朋友,外祖母就像一只装满了故事的袋子。外祖母会给他讲故事,讲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讲一些善良的强盗、圣人以及各种各样的野兽和妖魔鬼怪。她把故事讲的简洁明了,使人不得不信。丰富的故事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外祖母被酒馆老板娘扔了萝卜,阿廖沙就把她锁在地窖里,外祖母知道后训了他一顿,带着他去把人放出来,并跟他说“大人的事你别去管,大人都学坏了;他们在受上帝的考验,而你还没有;你应该照小孩子的理智生活,等上帝去为你启开心窍,指示你该做什么,领你走自己的路。至于什么人有什么过错,这不是你的事,上帝去评判,去惩罚。这是他的事而不是我们的事!”
她告诉小小的阿廖沙不要抱怨生活,要认真活着,要怜惜女人,要真心爱她们,不要只图一时快乐。
我虽养于黑暗,但我也向往光明。
一个小小的孩童,生活在一个人兽并存的群体里,见过很多的黑暗,遭到太多不幸,承受了在这个年纪本不应承受的苦难,即便如此,出淤泥而不染,他依旧愿意去相信,相信这个世界总是光明多于黑暗。世间充满恶,但还是存在着人性的善良。
他的童年有过许多过客,有小茨冈,有“好事情”,都或多或少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些过客最终都离他远去。
比如房客“好事情”,因为口头禅是“好事情”所以为人们叫做“好事情”,沉迷于化学实验,尊敬外祖母,偶尔的一句话让阿廖沙难以忘记,日渐发展起了友谊,但是后来他就被赶走了,因为把房间弄得很脏导致外祖父的不满。
他有着残缺的父爱与母爱,陪伴着他的是外祖母,父母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关注与关爱,对父亲的了解与记忆也基本全来自外祖母的回忆。他很淘气,因此挨了不少打骂,他的淘气,带着一种早熟的懂事,令人心疼。
当然阿廖沙的童年绝不仅仅只有苦难,也是存在欢乐的,但是苦难太多了以至于都遮住了那些为数不多的欢乐,因此人们常把他们忽略掉了。孩童时的他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善于观察,并且逐渐形成了对自己力量的自信感。
外祖父母分家之后,他跟着外祖母,外祖父变得变本加厉的吝啬与凶狠,他也开始挣钱了,满大街小巷的去捡破烂,早早地就知道体恤外祖母,后来,连母亲也永远离他而去了。生活如此困难,依旧顽强地活着。
生活不止眼前的黑暗,还有远方的光明,永远也不要放弃生的信心与勇气。因为你还得到人间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