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起方法,行动更重要。
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找方法”,但凡想要做一件事情,就会想要先找老师、先看书,这固然没有错,但如果一味沉迷于追求更好的方法,而迟迟不去行动,那是没有任何用的。
因为结果往往由行动导致,懂的再多,缺乏行动力,一样没用。
反之,如果你还没有为一件事找到完美的方法,那么先行动起来,只要能创造正确的结果,方法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2、不要轻易答应别人的“举手之劳”。
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太多了,一些小事:例如带个饭、帮忙取个快递。我们不好意思拒绝,可能就答应了。
但是,帮忙也要看对象,一些不懂感恩的人,会认为你的帮忙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偶尔有一次不帮,他反而会认为你小气。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要学会拒绝。千万不要碍于面子不懂拒绝,浪费了精力也落不了好。
3、要确保自己做的比说的多。
生活中一般有四类人:说得多做得也多,说得多做得很少,说得少做得少,说得少做得多。
第二三类人一般不受人待见,因为一开始大家不熟悉的时候自然可能会被你的表达忽悠,但长期下来发现你是个空想主义者,就一定会敬而远之。
相反做得更多的那些人会被人发现他们的良好品质,不刻意自夸,为人踏实可靠。
出门在外,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是很重要的,所以不一定要做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一定要做个踏实勤奋的人。
4、选择比努力重要太多,选择基于信息收集能力和思考能力。
很多时候,不是努力没有用,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相比努力,做对选择更重要。
如果赛道选错了,那你再努力意义也不大。
其实,努力的门槛很低,每个人都懂得努力,也或多或少都在努力;但做对选择的门槛很高,你需要积累丰富的阅历,以及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收集跟选择有关的所有信息,才能帮助自己做好选择。
5、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独立能力。
与独立相反的是依赖,是依附。依赖意味着我们也会受到他人的束缚。
只有当我们具备了独立的能力,包括独立赚钱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做事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根据自己的想法行动,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行事自由。
所以,不要为了任何东西放弃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值得。
6、学习能力很重要,工作之后也不要放弃学习。
小时候把“学习是永无止境”当做一句机械的背诵语,长大了才充分理解了它的含义。
这个世界上可学习的、需要学习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了,学习绝不仅仅局限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也不止步于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才是最朴实的人生哲言。
进入职场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学习。随着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累积,我们在面对人生难题的时候,就不会轻易被打倒。
7、一个人效率更高,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强者从来不是单枪匹马,都是抱团行动。
个人行动的弊端显而易见,好的团队合作可以让我们做事效率提升N倍。
所以,不要再迷信个人能力,团队合作,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8、不要盲目“跳出舒适圈”,请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跳出舒适圈”一词特别火,可是我觉得这件事不能盲目去做。
坐拥几十亿身价的巴菲特,主要是靠投资取胜,可是这个投资界的传奇,从来不盲目逃离舒适圈,“不懂的东西不碰”是他的名言,对待所有新鲜事物,他都只敢从自己懂的地方开始,一点一点去拓展。
所以,不要盲目行动,要分析自己优势劣势,跳出舒适圈,也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9、认知很重要,但执行力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不知道有多少人把这句话用来做搪塞自己的借口。
“道理我都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言下之意就是:“我尽力了,别怪我,我也很努力在学,可我还是很惨啊。”
如果真是这么来理解,那可真是害了自己。当我们脱口而出这句话时,我们更应该去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
认真审视就会发现,对于我们懂得的道理,有可能我们并没有认真去践行。所以,不要高估自己的执行力,确保自己把每一个道理都践行透彻之后,再来坦坦荡荡地说“道理我都懂”也不迟。
10、多去倾听自己潜意识的声音。
有资料显示:潜意识是我们大脑中传播速度最快、却没有被转化为意识的一种潜在感受。
一切情绪的产生都与潜意识息息相关。潜意识没有经过我们大脑其它机制的过滤,包括恐惧、妥协等,所以你的情绪往往意味着你的潜意识反应。
多去倾听自己的潜意识,比如,当有事情发生时,你会产生什么情绪。
这样,你会更加深入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