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这是无可避免的,那么,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该何去何从?
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看,失去土地后他们更能安享晚年,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可以领取为数不少的失地养老保险金,这部分钱,对于大部分老人而言,可以把日子过得很好,大病有医保,小病足以负担,此外,他们也不必忧心家里的土地荒废,无人照顾,可以说,老年失地农民的生活过得远比未失地前轻松。因此,对于老年人,失去土地后,无需为未来而忧心,他们可以轻轻松松的度过夕阳时光。
站在年轻人的角度看,土地固然可以有固定收入来源,但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让他们感到有压力,父母离不开土地就需要他们一直操心,反之,成为失地农民后,他们的未来会更加精彩。大部分农民失地之后选择外出务工,但是问题又来了,受文化水平等方面限制,年轻人大部分选择打零工,经济收入不稳定,有些还需父母补贴。诚然有着征地补偿款的存在,但是只出不进总归有见底的一天。青壮年劳动力如果不打工,或者暂时性找不到工作,生活就没有了保障,再加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身上有着很大的压力。
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家长成为失地农民后,一个家庭的生活模式往往是父母外出打工,他们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条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劳动能力。父母就近打工的好一点,晚上能沟通交流,父母打工地点远一点,他们就变成了留守儿童。而当下留守儿童问题频出,物质上爷爷奶奶过于溺爱,精神上缺少父母陪伴,可以说弊大于利。
失地是大势所趋,那么失地农民该何去何从?笔者近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短期来看,在孩子尚小时就近打工,孩子长大后外出打工算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其中也存在问题,什么时候跑远一点比较合适?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笔者暂时还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