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已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右军听说有人拿《兰亭集序》和《金谷诗序》相提并论,又认为自己与石崇旗鼓相当,神色很是得意。
别看这条字数那么少,可信息量极大。背景资料:
1:王右军,名羲之,字逸少,右军是他的官职“右军将军”的简称,他在后世还有个特别神气的外号,叫“书圣”,不过这个他自己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王羲之出身琅琊王氏,虽然幼年丧父,但在堂伯王导家里长大,被郗鉴看中当女婿,生了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败家子,做了半辈子不大不小的官,五十多岁辞官归隐田园安享晚年,在自己醉心的书法艺术方面取得极大的成就,简直人生赢家。他的关联词语有“洗砚池”、“以书换鹅”、“入木三分”、“东床快婿”。
2:《兰亭集序》: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书法界现存的古帖无出其右,即便不论书法,只谈文章,这篇序文清新隽永,平和旷达,流传千载仍然脍炙人口,即使是现代的高中生们,比如当年的我,读到这篇课文时,也被激起了一些关于死生大事的浅近的思考,以至于数十年以后还能把它全文背下来。呃,当然,功劳有一部分应该归于我们那位严厉但热爱文学的语文老师……
3:石崇,字季伦,西晋著名有钱人,天天跟人斗富;混了个“金谷二十四友”的编制,写点儿诗;当过几回官,都因为犯事儿被撸了,最后还被栽上谋反的罪名,拉去咔嚓掉了……跟石崇相关的典故包括金谷园、跟王恺斗富、绿珠坠楼等等。
4:《金谷诗序》,石崇某一次在金谷园举行宴会,请了很多名士,把他们宴会上做的诗整理成集并写了篇序,全文如下: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很面熟,跟《兰亭集序》挺像呀,石崇这老小子抄袭?一定是,抄都抄得这么粗鄙,把自己所有官职都写上,再把环境、乐器罗列一遍,真是没水平……且慢,这老小子死的时候王羲之还没出生呢,应该抄不到……的吧?
那么难道是王羲之抄袭石崇?不不不,这得叫借鉴!我就是这么双标!在古代没有版权法,文人们互相致敬的例子有的是,比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模仿了庾信“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是明显王勃更出色;诗鬼李贺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先后被孙洙、欧阳修、元好问乃至本朝太祖一字不改拿来用,各有各的意境。文学史上这样的事儿还有很多。
扯远了,回到《世说》上来,王羲之名声比石崇好多了,为什么有人认为他和石崇旗鼓相当,他会很高兴?
如果姑且认为《世说》的记录是真实的,那么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人性是复杂的。石崇劫掠敛财、奢侈无度、阿谀逢迎,可是他也有重情义的一面,宿敌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想要暗害他的朋友刘琨、刘舆,他冒险直奔王恺家中救出二人,算是位好朋友。
第二,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会变化的。石崇与王恺斗富,敲碎了武帝赏赐的珊瑚树,又故意让家里仆人与武帝撞衫,很有种视王侯如烟云的气概,这正投合了魏晋时期所推崇的“名士风度”,所以王羲之对石崇评价高点儿,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兰亭集序》确实是受《金谷诗序》影响的一篇作品,它的结构、主旨、抒发的情感都与后者近似,有理由怀疑,《兰亭集序》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提到的“文”,指的就是《金谷诗序》,而“昔人”就是石崇。王羲之模仿前人写了篇文章,又写得很出色,比他的模仿对象还出色,怎么能不开心呢?
唉,让他开心去吧,这一条目被收录在《世说新语.企羡》篇,“企羡”大概沾了点儿偶像崇拜的意思,让我不禁痛心: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居然去崇拜流氓,奈何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