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诸葛亮,大家肯定很熟悉。杜甫曾经写过有关的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诗,可谓是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却屡屡被人质疑其历史地位。诸葛亮的历史地位这么高,又是为何呢?
其实如果仅论治理国家的成就,管仲,萧何都很高,甚至比诸葛亮要高。因为他们的目标实现了,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这个目标终其一生没有实现。 那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呢?总得来说,有三点非常重要,这三点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值得被称颂。
首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忠君。 勤勤恳恳,到死为止。这样的员工老板都喜欢。 白帝城托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说的时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咱们先不说,但是以当时以丞相大权在握,想自取应该不会比曹丕难。丞相终其一生也没有篡位,这就造成了忠君的典范。 因为忠君思想而被推上神坛的另一个人物更具有代表性,那就是关羽。这样的既忠诚又有能力,还拼了命好好干活的典型人物皇帝肯定是喜欢的。
其次,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对比后世晋朝的黑暗,当地百姓崇拜武侯比较正常 并且最后,诸葛亮有一项后人很少有的经历,三顾茅庐。 我觉得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至高,第三点才是最重要的。 写历史的不是皇帝,不是平民,而是文人。不管是史官还是写书的作者的,都是文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传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而文人写到书里,就会永远的流传下去。 文人的特点是什么?清高。明明想要的东西,往往也不说不表现,喜欢被动。明明想要当官,但是大才子们,怎么能主动去要呢?得来请才行,一次就去都没面子,多次才好。并且 科举制度广泛使用之后,三顾茅庐的事儿就几乎没有了。也正因为这样,被三顾茅庐的武侯才更受文人推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把诸葛亮的文学形象推向了巅峰。
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地位能够经历这么多朝代依然崇高,是有其道理所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