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心理咨询师2011版教材说,“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可见社会知觉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知、他知与归因解释等,这些都发生在大脑中,看不见摸不着,可会通过言行表现,会在个体脑海中真实出现。
再简单说,所谓社会知觉可以理解为就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人事物的看法,就是常说的认知而已。
认知重建就是说的对于想法看法的重新建构。
临床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导致心理困惑的根源,用合理情绪理论说法是“影响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用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的话说,“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扰,而是被对事件的看法所困扰。”
这里的解释与看法,就是我们本文所说的社会认知,社会知觉。
那么这些看法与解释,这些社会知觉来自那里,又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呢?教材给出了三方面答案:
一是经验。大脑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被称为图式,简单理解为经验也可以,也有些类似价值观。良好的图式架构是开放式的,顺我者“解释”,逆我者“创造”,即“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要注意的是,图式在知觉他人时候,“看见的往往是自己想看见的东西”,即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比如孕妇效应,比如选择性看见,比如我们持有偏见看某些人,就会选择性过滤掉对方的优点,而放大其缺点所在。
有时候人性特点导致这种知觉现象,即别人成功是环境导致,失败是能力不足,反之对于自己而言,成功是能力结果,失败是环境支持不够,这种认知就是自我价值保护的图式作用。
二是动机兴趣。我们为什么有某种业务爱好而不是其他,孩子为什么喜欢某个学科而讨厌其他,这里有动机作用导致社会认知选择特定对象。
理论上兴趣可以培养,可是如同早上打开窗子,满世界一时呈现眼前,然而我们注意力总是停留在最感兴趣的地方,这个位置就是我们可以留意地方。
就一般工作与生活来说,科学研究认为选择不同于工作内容的生活爱好是最佳的,因为假如工作与业务爱好一致,会带给人职业疲倦感,反之工作内容与业务爱好差距越大,对于心理放松与调节效果会越明显。
由此可以提醒我们,培养孩子学习之外的一种爱好,是必要的心理放松需要。跨界自有心理学规律。
三是情绪。这个不用多说,积极情绪让我们喜欢扩大认知,否则守在舒适区不愿意走出来。这给我们启示要关注孩子情绪状态,尽量多体验积极情绪或者平和情绪。
社会知觉是社会化产物,又发生在大脑中,我们的经验、动机、情绪等等都会影响知觉探索,反过来特定的知觉图式与动机,又让我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这才是要引起注意的。
解决方式还是亘古不变的去行动,用积极行动来增强心理体验,让社会认知在体验中不断丰富,最终主观世界才会多维度、有力量、能明辨、可包容、不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