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没什么自己满意的作品出炉,文债更是拖欠一堆,曲指算算,起码有三处拖稿未交。面对此情此景,虽然内心的小人抽打自己一万遍又一万遍,但问题一直存在并拖延,总之是一直处于未解决状态。
这其间也曾发奋试验过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并且严格到以20分钟为单位,连吃饭、喝水、上厕所都不放过,认真研讨了下时间都去那儿了,结果发现,虽然每天的日程安排满之又满,工作、写作、上课排的严严实实的,但实际成果未见如何,比如读完一本书,写好一篇文章这类具体成果着实不多。
后来无意中翻到美国人写的一本《深度工作》,原本以为又是那种提倡匠人精神的美国励志书,结果一看之下,大出所料。原来这是一本讲解工作方法的书呢,原来这是一本让人认识到自身错误,做到高效快捷工作的书呢。
在这本《深度工作》中,个人一直苦恼的问题也找到了有效答案,比如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每天很努力,但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因为不知道生产力规律啊,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敲黑板,注意看,是高质量产品,高质量,那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工作不算。 在书中,作者反复强调,“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看到这里,觉得专注力简直是一切工作困难的强敌了。
我一直认为,天下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说,上述对于专注力的反复强调,自家在很多高教状元学习心得一类的书中也曾读到过。虽然这些状元很多人都是常年保持年级前三的位置,但问到他们投入的学习时间,却很少听到有人说自己成天开夜车,每天学习14小时一类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在学习时间里集中精力,保持高度专注,他们学一小时通常能达到别人几小时的效果。同样的,下面一幕我们很多人或许都很熟悉。
终于要发奋图强一把,去自习室看书了,结果一到自习室先和别人聊了一小时天,然后玩了两个小时手机,然后,然后该吃午饭了,于是先去吃饭,吃饭回来看了半小时书便不小心睡着了,然后,醒来后觉得好渴,又跑出去买了杯奶茶,一来一回又是40分钟过去了,然后,再然后,然后太阳下山时你发现原本立志今天一定要看完那本书刚看了20页不到。
以上是校园版的,工作版的那就更血泪了,一早冲好一大杯黑咖啡,告诉自己不把领导要的稿子写出来今天誓不离此位,没有任何事能够阻止我写稿的脚步。好了,来吧,开始工作了,刚想出一个开头,电话响了,手机响了,来短信了,有微信了,不接不看不管,不太现实,也许领导又有什么新指示发来,或者又有集团老总做了什么最新发言发在工作群里需要大家去点赞。
或者上述情形通通木有,但可能同事用打印机时忽然遇到问题向你求助,你不能不管。于是稿子只好放在一边。或者有第一次来你们这边办事的人走错办公室向你问路,于是。。。。当然,如果是开放办公区,此起彼伏的电话、手机铃声、短信,一定是跑不了的。更别说还会有随时弹出的200-120券限时领取,您有个红包待打开一类东东,这里还没算邮箱里随时出现的新邮件。
以上,是很多职场人的日常。于是,每天的8小时工作时间就被切的东一段,西一块,你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一整天,有时几乎连个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快下班时领导出现在你的办公桌旁,问你我要的稿子呢?你&^%$#@。不能再往下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深度工作》一书里给出结论。明尼苏达大学商业学教授勒鲁瓦在2009年发表了一篇“为什么完成工作这么难”的有趣论文,文中提到了一种“注意力残留”的效应。当人们从任务A转到任务B时,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既使你已经完成了任务,你的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时间。看到这里真是让人击案。简直是多年难题一朝得解的赶脚啊。
当然了,作者不是只负责提出问题,人家还认真分析问题之后积极解决问题的来。在书中,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林林总总,内服外敷,通通囊括,甚至还有经常练习冥想一类专注自我提升的东东。看完书后,感慨良多。我们可以说作者讲的主题是深度工作,更可以说作者说的远不止深度工作。这几年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定律一直是热门话题。而且这两者间相爱相杀的极其给力。
你可以说刻意练习是一万小时定律的转型升级,虽然有时在陈述上这两者有些势不两立,但无论刻意练习也好,深度工作也罢,无论书写的再好,道理讲的再秒,光看不练,只说不做,都是徒劳。所以说到最后,一本好书读罢,认真吸收之后,还是努力践行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