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刷了一遍《老友记》,在看第九季的时,有一个情节深深的触动了我。在圣诞节前夜,钱德勒要出差,否则他就会被炒鱿鱼。所有人都表示他不在的话,这个圣诞节会有遗憾。其中作为爱人的莫妮卡说“这太不公平了,你根本不喜欢你的工作”,钱德勒说“谁又喜欢自己的工作呢?”。这时其他人都说“我喜欢”,就连研究恐龙的罗斯都说他每天都看不厌恐龙。在后来的剧情中,在莫妮卡的鼓励下,钱德勒辞掉了这份做了多年的工作——统计分析和数据重组。并重新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初级广告文案。
之所以被这个情节触动,是因为它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在2017年的时候辞掉了房地产估价的职业,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知识付费行业。
之前,看这段情节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触,只是觉得很有意思。现在看,感觉就是在说我的经历,非常能够体会到钱德勒不想要出差,但又不得不出差的矛盾心情。也能够感受到他辞掉旧工作需要巨大勇气,和等待新工作面试结果时忐忑的心情。
豪不夸张的说,钱德勒和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最终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痛苦,但我庆幸自己争取过。为了探索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我参加了拆书帮的赋能班来了解自己。为了找到我感兴趣的工作,我学了平面设计、产品经理。为了拓宽我的眼界,我看了很多方面的书籍,比如心理学、创业、大数据,等等。
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因为刚出大学,我们急需一份工作来填饱肚子,至于这份工作是什么,我们喜不喜欢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里觉得这份工作很好,于是我们做了它。
当工作了3-5年之后,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我们对工作有了一个认识之后。我们开始注重更高的需求,其中一项就是对工作的喜爱程度。
这时,我们会陷入两种迷茫的情况。第一种知道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但却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什么。继续做下去,自己很痛苦;如果不做,辞职,又不知道去做什么。于是,每天这种状态中纠结着,苦恼着。
第二种情况是知道自己的喜欢的工作是什么,但是现实的束缚太多了,不敢轻易的放弃现在的工作,重头开始。比如房贷、车贷、养家,等等。于是,只能压抑着自己,期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再去改变。
长期处于这样迷茫和压抑的状态,会让我们对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和动力。当有新工作时,第一反应就是躲避,现有的工作也是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每天很难熬和痛苦。
那真的就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状态吗?在《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中,提到人生是需要设计的。它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工业品。而且设计一种自己热爱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并给出了设计人生的方法。一共有三个要点。
第一点:重新定义问题
人生设计课的导师们认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今天最受欢迎的10种工作中,有6种在十年前甚至都不存在。一个基于过去想象的初心,需要用人生设计的思维重新定义,才不至于在人生中做出刻舟求剑的行为。
那么,你在做什么的时候最投入、最有能量、最快乐呢?
很多时候,当我们去想我喜欢什么的时候,都会从儿时的梦想开始。但是,这样做会把自己限定住。过去的想法并不代表现在的观念,而且还可能已经不存在这种工作了。所以,要对重新定义你想做什么这个问题。方向是你在做什么事情时,最投入、最快乐、动力最大。
第二点:拥有多个选择
现在,问题又绕回来了:你究竟最适合什么样的生活?
其实,“最适合”本身就是一个坑,因为“最”是极端词,而“适合”是动词。随着你不断的成长,做成了一件又一件事,能力和资源不断提升,“最适合”的答案也一天天在不断变化永远定不下来。
再说了,即使你做成了某件事,你就能确定这件事最适合自己吗?
我们经常会进入到一个误区,认为自己只适合做一个工作。但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拓展自我边界的。所以,在选择工作时,不要给自己设限,尽情的去想象,或者请朋友来做一次头脑风暴,想出所有的可能。
第三点:小成本尝试
比如说你可以请假去大城市或者老家试着找找工作,看看有什么机会,会遇到什么样的老板。在你想去的行业和领域中结识一些业内人士,听他们聊聊自己真实的工作,看看自己是否感到兴奋;研究几个小领域,看看自己是否喜欢钻研;尝试写作、线上分享,或者主动运营一项小业务,观察大家是否有不错的反馈?
这些尝试的确会占用你的部分时间成本,但是成本远远没有你想想的那么高——也就是3天假期能够搞定的事情。相比在焦虑、犹豫中来回摇摆的心力交瘁,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快乐、有趣,而且效率更高的事情。而且,你在尝试中学到的东西,也会迭代到未来的新选项中去。
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通常会做很多的调查,确保万无一失之后,再做出决定,然后一条道走到黑。但是根本就不存在万无一失的决定,任何决定都存在风险,而且一旦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那将会血本无归。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作出决定后,坚持推进的思想。而是边做边看,小成本尝试的思路。
不要给自己设限,去想象自己所有的可能,然后用最小的成本去尝试。说不定你就会在“转弯儿遇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