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好吗?

今天下午是一月一期的读书会。说来惭愧,三月份并没有好好读书,同时看的几本书都没有完全看完,总是被各种大事小情干扰得搁置了下来。

下午读书分享时,我只能信口就前两天刚刚看过的一篇名为《灾后感言》的文章,发了些自己的议论罢了。甚至我连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字都不敢提及,怕名字的出现成为我这些文字可能被锁定的原因。

在读书会中,有位书友分享的书是余华的《活着》。她感慨于主人公福贵的活着,在座的其他书友也纷纷就这本书讲着自己的看法与感悟,讲着人生的不易,讲着该如何在艰难中坚韧地活着。

甚至于有位书友讲起她的外公外婆在那个特殊的十年岁月里如何受迫害、被关押,又是如何在那个年代坚强地活着,也因此觉得如今的生活幸福美满,活着真好。

听着大家的话,我却陷入了沉思。《活着》这本书,我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看是在什么时间了。只记得在这些年里,我看了不止一遍,也包括改编成的电视剧和电影。如今,在我的手机里,在微信读书的书架上依然还有这本书。

此时,我便又一次静静地看了一遍。余华在这本书第一版的自序中写道:

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也因此许多读者在书中读到的都是在历经苦难之后,依然能够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的一种精神。

曾经我也以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

在韩文版自序中,余华又写到: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原来,活着就是忍受。

在2007年的麦田新版自序中,又有了这样的一段话: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原来苦难的经历里竟然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活着》是余华写的,自然表达的是他的看法。作为读者,我不能反驳作者自己的看法。

但是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别人从书中读出的是什么,而我在这些年里一次又一次的重读过程中,越来越深地质疑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

我在小说中看到的不是人如何坚强地活着,而是人如何苟活着。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地活着,却像猪像狗像蝼蚁般地苟活着呢?为什么这些苦难不会发生在特权阶层呢?

凤霞因一次高烧而再不会说话了,为什么?因为太穷,没钱看病;

有庆为给县长的女人献血而死,为什么?因为县长女人比有庆重要;

凤霞因为难产而死,又是为什么?因为没有医生,因为医生正在挨批斗。

这些死因会发生在权贵身上吗?

为什么校长需要献血,学校就组织学生们去献血。又为什么“那些孩子一听是给校长献血,一个个高兴得像是要过节了。”

福贵活得的确顽强。儿子因为别人生孩子死了,女儿因为自己生孩子死了,妻子病死了,女婿溺水死了,最后连生命延续的希望外孙苦根也死了,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老年的福贵感慨着:

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是否只要活着就好,即便像猪像狗像蝼蚁。曾经有种说法: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如今呢?只要活着就好吗?

正如小说开篇,福贵吆喝老牛的那段话:“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是否应该加上一句:哪个百姓不受苦?

兴亡都是百姓苦啊。

权贵所谓的苦难可以成为日后进阶的筹码,草民的苦难就只能是苦难了吗?还要让草民学会从苦难中去挖掘幸福和快乐,在苦难中自得其乐,太残忍了吧。

突然想起读书会结束后,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花坛边上坐着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哺乳怀中的婴儿。孩子已经睡着了,但乳头仍然噙在口中,并且被抻拉得老长。年轻女人仰着脸望着前方,并未看怀中的婴儿。

走在我前面的两个男人走过这个女人身边时,双双回头看了一眼,我走过时也侧目瞧了一下。此时想起这一幕时,不由得想到了一个词“为母则刚”。有多少人在讴歌母爱的伟大时,总会将此类的情景定义为母亲的奉献,为了孩子不惜如此。

然而,这个女人真的不能稍稍侧身掩饰一下吗?真的不能用外衣略略遮挡一下吗?也许更多的原因是她们早已习惯了这样活着吧。

难怪果教授如此有市场,“与黑暗和解,黑暗就不那么黑了”。为何总是让草民学会与黑暗和解,却不去质疑这黑暗的原因,去改变这种黑暗,哪怕仅仅点一盏灯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