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起,“熊孩子”开始令人谈之色变。大家各种在微博、贴吧晒出自己遇到的令人头疼的“熊孩子”,评论也是各种支招,全民探讨如何消灭“熊孩子”。
“熊孩子”这种生命值低、防御力弱,但破坏力极强的“生物”,固然让大家感到头疼,但其实究其根本,大多是身后还有一个“熊家长”的缘故。
我们与其指责“熊孩子”,倒不如说是“熊家长”之过。一则新闻“哺乳时被6岁男孩拿手机拍照 熊孩子背后必有熊家长”被刷屏,8月19日下午1点07分,长沙市民柏女士发了一条很长的朋友圈,里面详细讲述了她上午经历的尴尬遭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留观室内给孩子哺乳时,被6岁小男孩拍照,阻止过程中还与对方家属起了争执。8月20日上午,电话那头接受采访的柏女士仍有些委屈,“我有我的顾虑,也不想激化矛盾。”
子不教父之过。当今社会,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关爱生命,请远离熊孩子。”我们必须得从孩子开始,重拾被忽视的礼仪教养。
良好习惯的养成背后是父母对于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什么是对的行为,什么是错的行为,家长通过以自我为标杆,,孩子自然就会做到“知礼守礼”。大多数时候,家长只会茫茫然的教导,而孩子自己陷入无助。幼年的孩子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的,一般用哭闹的方法来表达,而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更正确、清楚的表达所想。身为家长,我们可能低估了孩子的智商,而高估了他们的情商。
儿童礼仪并不仅限于“站如松,坐如钟”,更是培养能理解他人、感恩他人的一种能力。能知道我和他人是有区别的,能理解他人,能换位思考,懂得尊重,更是孩子一步步成长的标志。
让孩子们学习礼仪,真正能从小培养自我管理约束能力。从他人那得到的是欣赏、赞扬的目光,这不更能培养他的自信吗?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官,不停的唠叨,一流的父母做榜样,。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家长价值观的体现。你有多重视礼仪,孩子当然也会以你为榜样,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用家长自我为榜样,潜移默化告诉他,这样做是正确的。
之前我弟弟真的特别有个性,绝对不做不想做的事情,一个学期下来没和门卫爷爷讲一句话,爸妈和他谈了很多次,他就是坚持不问好。他学期末了,我回家开始送他上学和接他放学,行啊,你不问好,我这个做姐姐总要有礼貌吧,我每次都很热情的和门卫爷爷谈话。今年过年后开学第一天,爸妈突然打个电话给我,说他现在每天都会问大家早上好。
熊孩子缺的不是心眼,是少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教导。你不教育孩子,别人会帮你狠狠地教育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