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广州天气不断的在夏天和秋天的模式交替更换,真是难以适应。终于,小盆友感冒了,着凉了又有内热,还伴有咳嗽。于是,我们就去了一趟医院,看了一下中医。医生给我们开了几服药,叮嘱说今天晚饭后才給孩子喝。
傍晚时分,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到楼下小区玩,算着差不多开饭时间就回到家里吃晚饭了,奶奶已经在家做好了饭菜,敏敏的药也煮好了。
不知道是孩子胃口还是天气原因,敏敏说她现在肚子还不饿,吃了几口就不打算再吃了。她便一个人去客厅玩玩具。奶奶很快也吃好了,奶奶在客厅沙发上坐了一会儿陪敏敏玩,然后就跟敏敏说,“敏敏,奶奶等会要出去散步了,你要跟我一起出去走走散个步吗?”
“不要,我想在家里玩一会儿,我刚刚才出去散步没多久呢!”敏敏拒绝了。奶奶说,“好吧,那我待会自己出去散步啦”。然后奶奶就去房间换衣服,准备出门。
我们也快吃完晚餐了,再看看煮好的药,也不烫了,温度刚好可以入口。敏妈从厨房里把药端了出来,放在了餐桌上,打算吃完饭再給敏敏喝药。这时敏敏从客厅里跑了过来,边跑边喊“我还要吃一口菜…”。正巧,看到了妈妈把中药端了出来。于是,她不动声色的坐到餐桌旁,吃了一小口菜,“我吃好了,我想找奶奶玩!” 然后跑过去喊奶奶,奶奶已经走到门口。
敏敏边跑边喊“奶奶,奶奶,我现在又想和你出去散步了,我想出去玩!”
“好哦!”奶奶很高兴的应答着。“你刚刚不是说不想去吗?你说你下午都出去玩了。”奶奶对孙女突然的选择有点反应不过来。奶奶平时就很喜欢带着她的孙女儿出去玩,但是奶奶并不知道,敏敏刚才的决定,是在看到了妈妈把药端出来之后的选择。我们相互的对视着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爸爸妈妈再见!”很爽快的,敏敏就跟她奶奶出去散步了。
我和敏妈坐在餐桌上,再次忍不住的笑了起来,小家伙真会耍小聪明啊!她看到了妈妈把药端出来,她就明白待会要准备喝药。我们不由得赞叹她的反应太快了。因为她以前有过喝中药的体验,一个字,苦!苦味,大部分的孩子都不会喜欢的了。而就这么一瞬间,她的思维就瞬间的转换过来。
敏敏没有正面的跟爸爸妈妈说我不想喝药,而是很巧妙的,在本来可能跑过来想和爸爸妈妈多玩一会儿,或者在餐桌上吃点什么东西的时候。她耍个小聪明,还不动声色的吃一小口菜,然后说要和奶奶散步。
当我和我的朋友分享这件趣事的时候,朋友问为什么你不当面点破她呀?为什么不当面说出来说你得先喝完药再出去散步?“我要允许孩子耍点小聪明”我引用我妻子说的话。
毕竟喝中药,是挺苦的,孩子天然的就不想去接受,至少那一刻她不能马上的接受。所以她需要缓冲一下!缓冲一下,她就会能够慢慢的去接受这件事情,至少,从心理上她知道了要喝药这件事,而不是突然的要她面对。
而且她当时很机智地耍点小聪明,她的目的当然是不想爸爸妈妈发现的,我们如果第一时间就点破了,不就破坏了她的自恋了吗?所以我们也在这个时候尊重和维护孩子的自恋,起码会让她觉得,她的计谋成功了。
更重要的是,允许孩子用她自己的方式去缓冲一下她不能面对的事情。这比我们只是对着孩子说要勇敢、要坚强、不哭啊…诸如此类的话要好得多。只有这样,她可以更好的尊重自己的感受,如实的面对喝药給她带来的苦的体验。
我知道作为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我们当然会焦虑,很着急。我们当然希望孩子生病的时候,孩子可以快一点顺利的把药吃掉,尽快的好起来,恢复健康。
大部分的药进到嘴里的感觉都是苦的,有过吃药的体验孩子就会知道,这是我不喜欢的味道啊!孩子就会选择去避开,不吃药。他们会用他们的办法去避开这道程序。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感受。药最终还是要吃的,然而我们可以在让孩子吃药的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的给孩子支持和理解。
我见过有很多的朋友,让孩子在吃药的时候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因为孩子那一刻她不想去面对,或者说她暂时还面对不了,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很焦虑。于是,我们会用尽一切的手段威逼利诱以期达到让孩子吃药的目的。比如骗孩子说,不苦的;或者对孩子说,你不吃,我不吃你的身体将会如何,你的病将会怎么怎么样;又或者诱惑孩子,你吃完药,我给你玩手机,我给你颗糖…等等。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解决父母因为孩子不吃药而产生的焦虑,这个目的是为了转移成年人的焦虑。同时也转移了孩子对吃药的真实体验,而且让孩子感受了很多来自父母的焦虑。甚至有些父母在特别焦虑的情况下,还会强制给孩子灌药,同时你也会看到在医院打针的时候,孩子的恐惧,家长的焦虑。
这样会让孩子的自我体验非常非常的差,也许最终她的身体,会因为药物的作用而康复,但是她心里她绝对会越来越抗拒,孩子会觉得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而更痛苦的是,他来不及有心里缓冲的去面对时候,最可以依靠的人,最能够給孩子支持和力量的人,却因为自己的焦虑而把孩子推出去,甚至强行打针吃药。这是在狠狠的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同时这会导致恶性的循环,每次要吃药打针的时候,孩子只会越加恐惧,越加哭闹和反抗。
如何面对?
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处理好自己的焦虑。
对于孩子,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并尽可能的給孩子有缓冲的时间。如实的告诉孩子,药是苦的,打针是会有些疼的。我们都不喜欢,但是因为生病了,所以我们才需要去吃药打针让自己的身体好起来。如果还没准备好,可以再等一些时间,然后和孩子约定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比如等十分钟再喝药。如果觉得难受,还可以哭出来。并且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陪着他。
这样孩子就有了一个心里的缓冲区,这件事情在她心里已经彩排了一次了,他会知道,这件事情最终他需要去面对的,这件事情面对的时候的确会是难受的。但是孩子会在父母那里得到一些力量,这些力量会支持她去面对。
原创文字 / 不懂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