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育儿是会有落差的,在家庭教育里更是如此。认识落差,行动落差,心理落差。这几个要更明显点。一个家庭里对于育儿,每个人精力不同,用心也会不同。认识不同,关注和切入的点也会不同。重视程度不同,也会在行动上有所反应。改变总会伴随着阵痛,有人主动为之,有人被动为之。
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会不会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短板?这也是我自己不断学习的一部分动力来源。孩子的成长早已不局限于课本,教室。只要有环境皆可成长,我又是否提供了这些?都说习惯的养成,阅读,陪伴重要,我又是否做到了高效的陪伴?患得患失和焦虑与时间的不足,不如更好思考如何利用仅有的陪伴时间,做的更好。家庭的育儿中,并不总是同步的,即使是父母双方也会有认识的不同,越是觉得有落差,越可能造成焦虑。在不断反思之时,越发觉得要,谨防思维惯性,造成的认知固化。每个人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与平衡之中,认知的固化往往难以发现对方的改变。不去计较那些落差与期望,从自身做起,做好自己才真正值得去坚持去追寻。
每每在下班回家,一身疲惫之时,些许的焦虑给了我一些鞭策,一天之中仅有的这点陪伴时间,我该如何抓住,不让它悄悄溜走。我不想多年以后的遗憾,是因为今天对于陪伴的懈怠而造成,我想做的更好更多。希望多年以后在回忆之时会欣慰于自己尽力了,是一个还算合格的父亲。
把育儿当成一项事业对待,才更可能破除忙无目标的藩篱。化繁为简的,分解目标,层层推进。目标与规划,需要从小就开始有意识培养。如果父母本身就在对待育儿时候没有明确目标和规划,那孩子也就很难有这方面的认识。也难以反思,成长中各种事件对自己的意义,以及感受坚持带给自己的别样感受。怎样的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坚持,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懈怠,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潜移默化的努力去加持,需要爱与关陪伴源泉。更需要鼓励孩子去勇敢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成长不是命令和代替。是自我探索寻找乐趣,发现意义的旅程。没有对于各种困惑的艰难探索与反思,又怎能促进自我认知的升华与蜕变。唯有自身不断的去尝试,去堆积失败,才能找寻真正的方向,打牢那成长之路的路基。
希望我的闺女能一直不懈怠的去尝试探索与反思,希望我也能不懈怠的去坚守陪伴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