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名字很文艺——《最好的告别》,作者是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克林顿、奥巴马两届政府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哈佛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阿图·葛文德。额,他是一位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衰老和死亡的书。目前已读过的这部分关乎“衰老”,随着书中的文字,且读且思,生出很多感悟,自然是想及时记录下来,否则时过境迁,只剩一声感叹。
话说,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死亡”更是我们祖祖辈辈一直避讳的话题,犹记得小时候,一旦说个“死”字,必然脑袋上会被姥姥敲一下“小孩丫丫,捞着么就说”。但没有人可以逃脱生命的悲剧——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每个人都在沿着生命的单行线以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断接近死亡。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善良慈祥乐观豁达给我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的姥爷姥姥先后驾鹤西去,睿智博学理性沉稳引导我从学习到工作的人生导师我的父亲也已故去多年。医学再怎么发展,终究扭转不了自然规律,有些疾病的救治失败不是医学或者医生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
“衰老”,这个话题,无疑会让人倍感沉重。年少轻狂时目空一切,不屑谈论岁月如梭时光易逝,而今步入中年,人生真的进入后半程时,才开始正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当自己成为生命开始老化、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的主角时,才意识到坦然接纳衰老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以下是从书中整理出来的数据:
关于我们的牙齿。白色的牙釉质是人体内最坚硬的物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会受到磨损,漏出柔软的、黑色的层次,同时,供给牙髓及牙床的血液减少,唾液流缩减;牙龈容易发炎,脱离牙齿、露出牙根,使之不稳定。随着下颌肌肉的损失和下颌骨骨质的丢失关于,我们的咀嚼能力弱化,只能吃柔软的食物,而这类食物一般富含碳水化合物,更容易引起牙齿孔洞,形成恶性循环。60岁左右,一般人会失去1/3的牙齿,如果能活到85岁,大约有2/5的人一颗牙齿都没有了。
关于我们的心、肺和血管。与骨头和牙齿软化相反,血管、心脏瓣膜甚至肺,由于吸收了大量的钙沉积物,逐渐变得坚硬。显微镜下,或许能看到血管和软组织中的钙居然和骨头的钙一模一样。医生手术时会触摸到老年人主动脉和其它主要血管变硬、变脆。心脏因此产生更大的压力,于是一半以上的人到65岁时形成了高血压,当然,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年龄正在快速提前。30岁开始,心脏动力下降,会感觉跑步的长度和速度不如从前。
关于我们的肌肉。心脏壁增厚,但是别的部位却变薄了,40岁左右,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开始走下坡路。到80岁时,我们将丢失25%~50%的肌肉。
关于我们的手。手有29个关节,每一个关节都容易因骨性关节炎而受到破坏,从而使关节表面显得粗糙、破损,关节间隙塌陷,能看见骨头连着骨头。从50岁开始,骨头以每年约1%的速度丢失骨密度,人们会感觉关节周围肿胀,手腕活动范围减少,抓握能力减弱,并容易疼痛。手还有48条有名称的神经分支,手指垫的皮肤对机械刺激做出反应的感觉器官退化导致触觉逐渐失灵;运动神经元的丧失会导致灵活性下降,手写能力退化;手的速度和振动感会衰退,由于手机的按钮和触屏面积小,使用手机也会越来越困难。
关于我们的大脑。30岁时,脑是一个1400克的器官,颅骨刚刚好能容纳得下;到我们70岁的时候,大脑灰质丢失使头颅空出了差不多2.5cm的空间,所以老年人在头部受到撞击后,会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因为,大脑在他们颅内晃动。大脑最先萎缩的是额叶——负责判断和计划、海马体——负责短时记忆。于是,记忆力和收集、衡量各种想法的能力在中年时期达到顶峰,然后逐渐减弱。尤其是多任务处理速度在40岁之前就开始降低了,到85岁,工作记忆力和判断力受到严重损伤,40%的人罹患老年痴呆。
……
作者从医生的专业视角列举身体衰老的事实,看起来有点残酷,好像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衰老、走向衰竭……生命衰老的原因至今仍在医学、科学界被热烈争论着。而于我们这些凡人百姓而言,衰老的原因并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我们更关心如何坦然接受这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过程。
而且,清楚地认清这些事实,不是加剧我们的自怨自艾,而是让我们了解关于衰老的常识,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但却很少有老师或者有适合的渠道让我们知道这些常识。对照上述事实,我能发现,很幸运的拥有一个目前看来还算健康的心脏、正常的血压、健全的肺,当然接下来的日子还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尽可能地延缓它们的衰老过程;肌肉的问题,唯有通过持续的运动才能保持其质量和力量;手的问题,因为职业的关系,键盘手、鼠标腕、手机指已成定局,目前只能通过改善不良习惯、尽可能地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等来缓解症状,或许是时候开始练字来努力保持手写能力;大脑的萎缩不可逆转,那我们只能趁各部分功能丧失之前尽可能地不荒废,读书、背诵、思考、写作、创造……太多的途径来锻炼和检验大脑的功能。
无论按照怎样的划分标准,现在已然步入中年人的行列,从“不惑”到“知天命”,是该有一个中年人的态度。工作的目的更加纯粹,生活的方式也更加简单,不取悦、不迎合,留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节奏逐渐慢下来,不急不燥,会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清楚地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坚持自己的原则,遵从自己的内心,在意身边的人就够了。
时光逝兮人易老,韶华故兮知天命……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