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全面的教育
我们在访问许多学校的时候,极少有教师能够对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谈出一些观点——学校教师谈到学生,更多注重的是他们的学术天赋和努力,而不是他们在这一生最关键时期应该关注的生理、社会和个人方面的基本素质养成。
“教育目标奢谈培养个人的灵活性、独立思维和和创造力,而学校的实践却是另一回事。这显示出极大的虚伪”,这是作者古德莱得通过各种调研手段,得出的结论,也如我们访问学校所发现的一样,青少年很多时候,在学校感到无聊,因为在教室真正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好机会和方法太少了。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的第二章,作者希望通过调研去发现,到底大家对学校有什么期望。
在1智力目标2职业教育目标3社会和公民教育目标4个人发展目标中,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认同这些目标的设定,但是在小学阶段,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有些重要令人吃惊,而将近90%的中小学家长都认为智力目标非常重要,这也符合我们的一般观察。
教育要同时实现质量和平等的目标是艰巨的。每所学校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确保越来越多元化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学习状态,设置合理的、综合的学习计划,保证每个学生在智力、职业教育、社会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还要考虑每个学生来自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宗教,需求不一 ,把各种因素对教育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师资的确是首要影响因素。随着妇女就业机会增多,优秀的女性进入教师行业将减少,而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真正懂得关怀、能够激励和支持他的人。芬兰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也顺便再推荐一遍,《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本外行人观察芬兰教育的书,从家长的视角分享6年芬兰生活中对其教育的观感,简单好读,其中一些观察,非常恳切。
实现全面育人,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校长、校长引导下的教师、家长,乃至学生共同认清教育教学方向,并让这些目标真正促使所有人进行对话,形成共识。
本章,最后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学校的教育目标,这个可以查找一下美国21世纪关键能力图谱,能更为全面理解美国的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基础。为了进行对比,我寻找了加拿大的不同年级课程改革目标及内容,让我们可以美、加2国教育目标,对比理解当下中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方向。
(2015年以来,北美为了实现全面有质量的教育,提出了3R教育,即Renew \Refocus\Rebuild.强调建立一个现代化教育体制,更新课程设置,营造全纳式的教育环境,促进优质的教学与管理。每一个阶段,都有清晰的课程设计目标及内容要求)
对学校教育有信心的人,会坚定地相信,它能为每一个有志寻求机会的人提供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