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讲,看了简介我没打算读这本书,因为我对年老色衰的老男人兴趣并不大。文章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男主不由自主地开始追寻旅程作为开头,不能不让人想到俗套的爱情故事,我又差一点放弃它。然而并不是,男主的妻子莫琳断然否定了两人有什么暧昧关系,他们之间仅仅是单纯的同事关系。我的好奇心占了上风:哈罗德到底欠了奎妮一个多大的人情,才使他义无反顾地出发?一个索然无趣的男主,居然可以写出一本书来?这一读便生出颇多感慨和感动出来,让我有了写篇笔记的想法。
先简要介绍书中人物:
男主---哈罗德;男主妻子---莫琳;男主儿子--戴维;陌生女人--奎妮,哈罗德多年前的同事。
首先摘用一段原文。这段原文讲述了男主大半辈子的人生简历,是本书唯一一次对男主进行的系统性介绍。对于一个中篇小说而言,着墨并不多,但读者若有兴趣再重新翻看一遍这简历,就会发现这段文字真是字字珠玑,每个字似都隐含深意,每句话都在讲述故事。
【原文】
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像是随时防备着前方会突然出现一道低梁,或是别人投偏了的纸飞机似的。他出生那天,母亲看着怀里的襁褓,完全不知所措。她还年轻,有一张樱桃小嘴,早早就嫁了人,那人战前是个好丈夫,参军回来后却不是那么回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是她当时最不需要的负担。哈罗德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他也和邻居的孩子们玩耍,至少是站在边上看着他们玩。读书时他努力融入背景,成了别人眼中不起眼的笨小孩。十六岁那年离家闯天下,他一直是一个人,直到有天晚上在舞厅里邂逅了莫琳,惊鸿一瞥,不可自拔。是酿酒厂把这对新婚夫妻带到了金斯布里奇。他的工作是销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勤恳谦逊,独善其身,从来没盘算过升职加薪,独占鳌头。其他人或周游列国,或另谋高就,哈罗德从来没有这些念头。他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如他所愿,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虽然行政部的一个小姑娘还是把销售部的人聚集起来说了几句话,但实在也没几个人和哈罗德熟稔的。有人不知从哪听说哈罗德是个有故事的人,不过也没人知道那个故事到底是什么。某个周五他上完最后一天班就直接回家了,除了一本彩图大不列颠摩托旅游指南和一张买酒优惠券,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显示他在酿酒厂服务了一生。书被他放进了最好的房间,和其他没人愿意多看一眼的东西摆在一起。优惠券依然封在信封里——哈罗德是滴酒不沾的。
【原生家庭对男主的影响】
1.男主的性格形成分析。
哈罗德虽然从小有父母,但是他的父母都是很嫌弃他的,从来没有给过他爱和接纳。因为,对他妈妈而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是她当时最不需要的负担”。表面上他父母双全,但其实是一个孤儿。而且他必须不言不语,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随时会引起他父亲的暴怒情绪。为了自保,他只能当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哈罗德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他从不去参与别人的聚会与生活。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参与过,也不知道如何参与(站在边上看着他们玩)。他的精神世界的孤独,可见一斑。然而这种孤独,却有可能是他不自知的。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孤独里。这孤独保护他最低程度地远离来自父母精神或肉体上的伤害。在他小的时候,一旦他和他的父亲母亲发生情感上的联接,他的父亲和母亲总是带着一种嫌弃态度。他父母亲的态度告诉他,他是一个累赘。是讨人嫌的。而他太小,他不得不依附于他们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又能怎么办呢,他只能当一个沉默的生活的背景。他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并将这种谨小慎微、完全封闭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从另外一方面讲,父母的嫌弃和不接纳让他体会到人际关系中最寒冷的那一面,连他的至亲都是这样冷酷,他又怎能知道并相信世界上的陌生人会对他释放任何善意呢?
2.原生家庭对男主家庭生活的影响。
毫无疑问,哈罗德并不喜欢他的父亲,他尽力让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男人,自食其力,不像他的父亲完全靠救济生活。所以,当他自己成家以后,他从来不喝酒--他父亲酗酒,而“哈罗德是滴酒不沾的”;他也从来不敢去太远的地方旅行,全家人几十年来,只去一个地方旅行。生活枯燥,单调又乏味。这就可以说明他的儿子为什么,在海里游泳时候,忽然不想再回来。因为他希望能够打破这种沉默,这种孤寂,这种单调。年轻人非常渴望挣脱这种死水一样的生活。然而儿子戴维他不可避免的,也沾染上了父亲身上的很多痕迹,比如父亲身上的懦弱。比如,被邻居的狗咬,比如被哈罗德的老板称为“娘娘腔”。但这不是儿子的问题,在儿子遭遇挫折或者被耻笑的时候,男主从没有及时给过儿子正面积极地支持与反馈。儿子戴维从没有体验过爸爸对他的拥抱。一个男孩子从没有与自己的父亲有身体接触,哈罗德无意中又一次复制了他和他父亲的相处模式。而戴维当时会怎样想?书中并没有透露,但戴维不愿意说话,不愿表达自己,一样的与世隔绝。他拼命读书,考上剑桥,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而哈罗德再一次搞砸了,他去错了会场,没有参加儿子的入学仪式。所以儿子最终绝望,为了对抗生活的无趣与无意义,依靠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简直是对一个家族的诅咒。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个家族的人都酗酒;或者可以看到从家暴家庭长大的孩子不是家暴的实施者就是继续当家暴的受害者。
哈罗德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他在16岁就被迫离家独立讨生活,凭着自己的努力(打好几份工)娶老婆,养孩子,买房产,一直到安然无恙活到退休。他努力抗争着,从内心深处不希望自己成为父亲那样自暴自弃的人,他也做到了。然而,生活有时真是一种讽刺,他自己的儿子却成为他父亲的样子,甚至更进一步--吸毒。多年的形成的自我评价机制,使哈罗德一直深信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被人厌恶的人。因此,当戴维选择了离开,他自然会认为这是因为他的原因,这个离开有再一次印证了他对自己的评价"他是不受欢迎的",再次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与自责。
3.原生家庭对男主工作的影响。
仔细分析一下哈罗德的工作,也会有有趣的发现。他的工作是销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而他的老板是什么样的人?周边的人对他评价都是负面的“一个混混、无赖”式的人物。那么他的老板对他很照顾吗?并不是。他的老板当着他的面羞辱他,说他儿子“娘娘腔”。面对老板对自己儿子的羞辱,哈罗德却敢怒不敢言。这个老板几乎是一无是处。狂暴,多疑,滥情,打女人,不知道尊重他人,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这个老板简直就是哈罗德父亲的翻版(酗酒、粗暴,花心)。哈罗德实际上在现实中又给自己找了一个父亲。即使这个父亲对他非常的不好。但是他却心甘情愿的沉浸在旧有的家庭关系里面。这是一个孩子对自己父母的忠诚。他尽管对此非常的愤怒,却无法摆脱这样的关系。宁愿一次一次地被老板羞辱,就像被他父亲羞辱一样。他通过这种关系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庭,所以他可以一做就是四十五年。。
4.对老板额外多一点分析。
这个老板,本身应该也有一段扭曲的家庭关系。他对于女性的态度,无疑是受到了他母亲的影响。一方面他非常珍视他母亲留给他的礼物。另外一方面,他却对于所有的女性都带着一种不信任和仇视。他六年可以换三个老婆,并对她们大打出手。同时,他还要求哈罗德监视奎妮,因为“每一个女人都不是好东西”。可以猜测这个老板也许也是被母亲遗弃的。也许正是在他幼年对母亲形成强烈依恋的时期,他的母亲与他分离。一方面,他对母亲有深深的不舍和依恋,这就导致他成年后不断地寻找女人,那是他企图从女人那里找回与母亲的依恋关系;而另一方面,他母亲的分离,被他视为离弃,他无法相信女人,同时有着一种强烈的愤怒,他认为他随时都可能会被女性抛弃。他对他的母亲无可奈何,但是他却可以将这愤怒向他的女人(母亲的化身)发泄出来。特别提一下老板特别珍视的母亲留给他的礼物,一组玻璃质的小丑,寓意颇深。玻璃制品,很脆弱,易碎。小丑,行为乖张,遭人不齿。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母亲留给他的东西丑陋不堪,脆弱无比,他却视为珍宝,每日拂拭,却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他人眼中的小丑!宗教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神可以看到每个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慈悲以对,接纳并安抚;人之所以信仰神,是因为他们可以在信仰里得到类似“完美的母亲”一样的关爱。
扯远了,拉回来。
【旅行的治愈奇迹】
旅行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但是旅行却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这才是人们痴迷旅行的地方。
起初,哈罗德只是独身一人行走在路上,他依旧一人,不打算和其他人有太多交流。当他避开所有打扰,开始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过去被他回避或压抑的种种开始一个一个浮现出来。他无处逃避,只能面对。而当他看到这些痛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了他自己的治愈之路。
希望通过自己的步行,找到奎妮,执着地相信这样就能够治愈奎妮的癌症。这个想法非常的可笑。但是他的虔诚和他的决心,却让人们肃然起敬!这一次,他不怕被嘲笑,向人们坦白了自己的想法。人们也接受了他的想法,并为他送上了祝福。这是一种深深地接纳与理解。这世上每个人内心都有深深的孤独,都渴望被理解。正是因为这种接纳,所以,他开始慢慢敞开他自己。
然而,一个人的生存模式是长期习得的,改变岂在一朝一夕?从前面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分析来看,他始终是以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角度和在这个世界上。不和他人产生任何的关系,不给他人添麻烦。他只是一个生活背景式的存在。当人们最初给他鼓励时,他是非常的不知所措,他甚至不希望人们注意到他。然而,很多人恰恰是因为他这个陌生人的身份而向他倾诉内心最大的秘密和痛苦。他也有意无意地目睹了许多人的压抑与不幸。这些人用他们的故事使哈罗德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在了解了那么多人的故事之后,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酸。这可以让他慢慢的坦然面对自己的故事。哈罗德一直认为自己是失败的,但是他慢慢发现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他在经历痛苦,而别人也在经历--尽管痛苦的原因多种多样。生活的底味本身就是苦涩的,他有痛苦,但这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失败者。即使再成功再优秀的人,都有各自的阴暗面和不堪,都有逃不开的压抑和无奈,他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同时,这样的交流也使他也更明白和理解他人。这时,他不再是背景的存在,他与他人产生了情感联接。 透过倾听,他进入别人的生活;透过交谈,他也允许别人了解他的生活。这对哈罗德来说是一种质的改变。一来一往间,他理解了他人,也被他人理解。他感到被接纳,他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他是被需要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他有了归属感。
【旅行治愈的升级体现】
哈罗德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别人,只保留了给奎妮和莫琳的礼物。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当一个人放弃所有外在,他就等于相信了人,他选择相信人们的善意,放弃了对人的所有戒备,他选择信任人类。这是一个心灵上质的飞跃。事实上他也依靠着人们的善意完成了这次旅行。这是一个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我达不到。这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安全感。原生家庭没有给他的安全感,旅行赋予了他。
【妻子莫琳的转变】
1.对莫琳性格的分析。
莫琳是个温柔的女人。文中并没有描写她的原生家庭。但是莫琳之所以被哈罗德强烈吸引,是因为她被哈罗德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舞姿所深深吸引。我们可以推测她是没有太多生命力的女性,或者说她是生命力被压抑的女性。所以她可以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地嫁给他。莫琳的原生家庭明显好于哈罗德的,所以当儿子出生后,她可以体贴地照顾儿子的一切生活。但她只能当个温顺的妻子,和蔼的妈妈。当她的丈夫拒绝一切交际,当她的丈夫每年只去一个地方度假的时候,她从没表示过异议。然而,温柔的母爱只能保证孩子健康地长大,却无法赋予孩子生存的力量。当儿子开始上学时,他需要与父亲更多地交流,在交流中模仿父亲,成为一个男子汉。哈罗德却无法从父亲那里学到正确的养育模式,完全不知道如何做一个父亲,对于亲子关系,哈罗德完全不知所措。莫琳做到了一个好妈妈,但她的内心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帮助她的丈夫应对有孩子的家庭生活。可以想见,当她的儿子受到欺辱的时候,她大概除了安慰什么也不会做。而他的儿子有天尝试转向哈罗德求助,哈罗德虽然内心有那么多的挣扎,虽然他当时曾想过应该给儿子一个拥抱,但固化的态度行为模式是强大的,所以哈罗德最终只能像个典型英国人一样,转身离去。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孩子心里当时是如何的无助,他完全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最终结果只能是精神崩溃,自我放弃。
2.莫琳与哈罗德的两性关系。
回到莫琳。在儿子出生前,两个人相濡与沫,关系是非常好的。儿子出生后,莫琳几乎全部的爱都被儿子吸引了,这本没有错。但问题是哈罗德是不知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的人。更要命的是,哈罗德固化的态度行为模式又开始启动了,他自动将自己边缘化了,成了家庭里的一个背景。妻子却对此没有觉察,或即使觉察却没有做出任何努力或调整。这无疑使这个家庭的家庭序列出了问题。一个家庭中,首要的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亲子关系。儿子的出生,像个第三者一样,取代了父亲,哈罗德成为了一个家里可有可无的人。儿子一方面享受着母亲的宠爱,感受着优于父亲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承受着错位的家庭序列带来的心理压力。他无力承担心理上“父亲”这个角色,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崩溃。从这方面讲,莫琳对儿子的离开也是负有责任的。
然而,丧子之痛是一个母亲难以忍受的,她也无力承受。她本能地将责任推给了她的丈夫。她只能相信自己对丈夫的指责是对的,否则她是无法继续活下去的。两人的感情彻底破裂。
3.莫琳的转变。
过了很久,当母亲的心情终于可以平复,当哈罗德离家,莫琳独处,再次审视两人的关系,她才惊讶的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哈罗德并不是不爱他的儿子,也并不如她所说“甚至没有抱过”儿子。他们都相互尝试过彼此靠近。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一线转机开始出现。
慢慢的,莫琳也开始理解她的儿子。从心底莫琳一定是怪罪儿子的,因为儿子舍弃了她。然而,莫琳听到修女们的歌唱后,忽然明白,选择死亡的一瞬间,戴维做出了当时对他而言最好的选择。这个决定不是别人胁迫他做出的,是戴维自己的决定。哈罗德不应对这个决定负责。莫琳终于醒悟了,两人关系彻底扭转。
莫琳的转变非常重要,几十年前她的无知无觉,让她的儿子离开。几十年后,当哈罗德要放弃的时候,莫琳给了他最坚定地支持。她充满了力量,用坚定的口吻要求她的丈夫坚持下去,找到奎妮。这力量虽然来得晚了,但总比不来要好。如果她屈从了哈罗德的想法,她最终只能得到一个内心充满失败感、失魂落魄的丈夫。瞬间的一个决定挽回了一切,在共同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他们又回想起相遇的最幸福的时光,用不可遏制的大笑迎来了新的生活。
【哈罗德与奎妮】
读完你才能明白奎妮简直就是哈罗德的天使:是她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哈罗德,使他免于堕落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奎妮的离开,让哈罗德痛下决心不再酗酒,坚忍地生活,坚忍地承受来自妻子和自己内心的一切指责。当奎妮离世前,她给哈罗德的那封信又促使了哈罗德开始一段坚定的旅程。在旅程中,哈罗德破茧成蝶,终于冲破了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种种心灵束缚,弥合了心理上的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和平和。他接受了生活给他的种种苦难,也从苦难里看到了自己的幸福。奎妮的信使哈罗德实现了二次重生。除了“天使”,我实在找不出对奎妮的第二个形容词。
当然,奎妮也有她自己的故事。她之所以能成为哈罗德的守护天使,也许是因为冥冥中有主人公所不知的联系。这要看到下本书《奎妮的情歌》了。我还没有看,看完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