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
一、用户增长的基础,是精准界定用户痛点。
二、产品起步阶段,通过强化痛点来驱动用户增长。
三、产品成熟阶段,通过产品矩阵来驱动用户增长。
文章框架
前言
“增长”是当下互联网界的一个热门词汇,几乎人人都在谈增长。原因倒不是因为增长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的逐渐消失,“闪电式扩张”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依靠简单粗暴的刷屏曝光或者买流量、拉新客来实现用户增长,也不灵了。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系统化和精细化的增长战略。本文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思考框架。
对于用户增长,目前存在一些典型的理解误区。很多人把用户增长简化为某个运营动作,比如品牌曝光、买流量、给补贴等等。其实,用户增长是一个复杂体系,涉及产品、运营、市场、技术等多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光靠单点突击是不行的。如果没有系统化思维,即使突然引爆了增长,你的产品也可能接不住,结果昙花一现。
再比如,有些人做用户增长时喜欢跟风,当前谁最火我就学谁。但是,像瑞幸咖啡、小红书、抖音、拼多多,增长方式各不一样,你到底学谁呢?可能学得四不像。做用户增长,你不能光看别人的成功经验,还要切实根据自己产品的所处阶段、行业属性、竞争形势等等,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增长战略。
本文从产品、渠道、营销创意等多个维度,搭建了一套完整的用户增长方法体系,让初级产品经理也能够很快上手。当然,我得强调一下,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产品。如果产品本身有问题,就好像你种下去的是一颗草籽,无论你怎么精心浇水施肥,也不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本文就围绕产品,分三个部分来给你介绍用户增长方法。
第一部分 精准界定用户痛点
先来说第一点,用户增长的基础,是精准界定用户痛点。这里的痛点就是指用户需求,包括了我们常说的痛点、爽点和痒点,为了方便讲述这里我统称为痛点。
人人都知道找准痛点很重要,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但问题是,仍然有大量初创公司找到了伪痛点,结果惨遭失败。硅谷有一家智库仔细分析了101家初创公司的失败原因,结果发现,找错痛点导致产品“无市场需求”,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有高达42%的初创公司中招。
在中国互联网界,死于“找错痛点”的创业公司同样一抓一大把。比如在几年前的O2O创业浪潮中,“上门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伪痛点。想想看,我们理发最大的痛点,真的是因为懒而不愿意出门吗?并不是。绝大多数居民小区附近都有理发店,去一趟很方便。我们最担心的,是找不到合适的理发师,剪出来的发型不满意。而“上门理发”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会额外造成打扫卫生的麻烦和安全隐患。
再比如,这两年有很多创业团队杀入陌生人社交领域,结果全都掉进坑里。社交软件JOIN的创始人于宙说,他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一年多,结果吃惊地发现:陌生人社交这个赛道根本不存在!大家全都找错了痛点。
想想看,作为一个现代人,你几乎每天都和陌生人打交道,这根本就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情。但要注意,现实生活中的陌生人社交都是场景驱动的,比如你要创业,就会去认识一些投资人;你想打羽毛球,就要结交一帮球友;你去读个MBA,就认识了一堆新同学。很显然,点对点的陌生人社交产品,不能解决这些场景化的社交需求。陌生人社交产品唯一能满足的真实需求,其实是线上约会和相亲。所以不奇怪,活下来的社交产品要么转去做熟人社交,要么转去做社区或者直播,要么直接转为线上约会和相亲。
我们进一步问:为什么连资深的产品经理也会找错痛点呢?原因就在于,我们考虑痛点时容易陷入单一维度,而实际上界定痛点必须同时考虑三个维度——用户、场景、问题。也就是说,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他在什么场景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作者界定痛点的“三角公式”。
我们以吃饭这件事为例来说明。程序员张三,他在公司加班肚子饿了,但没时间出去吃饭,所以他选择饿了吗外卖。广告人李四,他要在北京国贸附近请朋友吃饭,但不知道那里有什么好餐厅,于是他选择上大众点评看看。大学生王五,他今天过生日想请几个室友吃饭,想找个能吃能玩还便宜的地方,于是他选择去美团团购。你看,张三、李四、王五这三个用户身份不同,场景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当然痛点也就不一样,解决方案也不一样。
在界定痛点的“三角公式”中,我们重点讲讲用户和场景这两个维度,因为最后一个维度“问题”,其实是必须放在这两个维度中来思考的。搞清楚了用户和场景,自然也就搞清楚了问题。
先来说用户。同一款产品,理论上可以覆盖不同的用户群体。比如,在线少儿英语的用户,有的是希望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有的是希望提高英语交流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有的是希望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还有,同样是健身产品用户,有的是想减肥,有的是想塑形,有的就是明确地想练出马甲线。再比如,一款高端跑鞋,它的用户包括马拉松跑者、普通跑步爱好者,以及跟风偶尔跑一跑的大众。
这些不同的用户,实际上属于不同的圈层。在产品初期,千万不能贪大求全,想去覆盖所有圈层,而应该把业务聚焦于某一个核心圈层。这个核心圈层,就是梁宁老师所说的“第一只羊”。如果你的第一只羊在这里玩好了,那么就可以锁定这类用户去做推广,逐渐把这个圈层打透;然后才可以开始下一步,也就是破圈,把产品扩展到其他圈层。
比如,小米的早期业务,就是聚焦于对配置要求比较高、追求极致性价比的手机发烧友圈层。在这个圈层打响口碑之后,再破圈触达普通手机用户。再比如,2020年跨年夜刷屏的B站晚会,被网友认为完爆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成功破圈。这背后,是B站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只专注于二次元圈层用户,从而深刻理解了90后、00后群体的文化心理。
实际上,真正能实现全圈层覆盖的产品是极少的,像阿里每年的双十一活动,是投入了一二十亿的市场费用,才基本覆盖了线上线下的大部分传播渠道。对大部分产品来说,搞清楚你的核心圈层用户,养好你的第一只羊,才是最重要的。
说完了用户,再来说场景。很多时候,用户是谁搞清楚了,但对使用场景却没想清楚,同样会踩坑。书里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案例的主角是“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王凯。
我们知道,王凯原来是央视主持人,还是小说演播艺术家,拿过很多奖。对他来说,给孩子们讲讲故事是小菜一碟。开始创业后,第一天他就一口气录了18个故事在产品里上线。没想到的是,后台却接二连三地遭到用户投诉,说他讲的故事过于生动鲜活了。这就奇怪了,讲故事难道不就应该生动鲜活吗?
原来,凯叔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场景。这款产品的典型使用场景,是每天晚上8点半以后,妈妈陪着孩子在床上一起听故事。家长除了希望故事给孩子带来新的认知,同时还希望故事能起到哄睡的作用,孩子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结果呢,凯叔讲得实在是太精彩,孩子越听越兴奋,越听越睡不着,当然要引起家长投诉了。
通过场景分析,凯叔这才搞清楚了用户真正的痛点,及时调整了产品策略。在故事结束的时候,附上一首轻柔缓慢的诗歌,反复读十几遍,声音越来越小,孩子很容易就睡着了。调整后的产品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你看,这就是从场景出发来考察痛点的重要性。
再补充一个我自己印象很深的案例,也是关于场景的。日本丰田公司有一款叫做“塞纳”的客货两用箱型车,在北美市场卖得不好。公司想针对北美市场的特点,对车型进行全面改进,并任命一位叫横谷雄司的年轻人担任研发总工。想想看,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呢?
一般能想到的,就是看看目前北美市场上流行什么车型,查查资料,做一些用户调查。然而,横谷雄司的做法是,亲自开着老款塞纳,走遍美国50个州、加拿大13省和墨西哥大部分地区。他这是在干什么呢?就是通过亲身融入场景,来体会用户的痛点。
横谷雄司发现,加拿大的马路,中间比两边高出不少,可能是因为加拿大经常下雪,这样比较容易排水的关系。考虑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切换车道时的控制性能。在开到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区时,横谷雄司发现当地的横风和侧风很大,他的塞纳车被吹得直摇晃,这就要求增加车身的稳定性。
横谷雄司还发现,在日本,路途一般比较短,日本人也不喜欢在车内喝东西,一个杯架足够用了;但是美国人经常开长途,他们常常在车里放上两杯咖啡,再另加几瓶水,因为中途可能买不到喝的,而且美国人还喜欢边开车边吃汉堡薯条。于是,新款塞纳一口气在全车里设计了14个杯架,以及一按就伸出来的食物托盘,让长途旅行者觉得非常贴心。还有,美国人喜欢去家居超市家得宝买大件货物自己回家组装,但老款塞纳的后座空间太小,装不下那种最常见的4英尺宽、8英尺长的夹板。而新款塞纳加长了后座空间,刚好能装下这种尺寸的夹板。
可以想见,经过这样的一系列改进,新款塞纳在北美市场大获成功。从这个例子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如果不进入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你就很难发现用户的真实痛点。
好,这部分我们介绍了界定痛点的三个维度,用户、场景、问题。用户不同,场景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解决方案也不一样。精准界定用户痛点,是用户增长最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