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我们就要离开王宿里了,临别前,我们准备给打扰了人家多日的刘叔家做一顿自己家乡风味的家常饭菜。早餐阿姨给我们做了洋芋叉叉,几天没吃,新鲜感又回来了。离王宿里最近的集市设在川口,附近村庄的人都是到那里赶集。
赶集,一直是中国各地乡村一个共同的特点,越是落后和贸易不发达的地方,赶集越是重要。每逢赶集,人们总是倾巢而出,或去卖东西,或去买东西,甚至既买又卖,或者单纯只是去凑热闹罢了。
由于没有交通工具,我们只能学当地村民一样,走路去赶集。去之前听人说,这里去川口不远,一会儿就到了。但我们足足走了四十分钟才到川口,加上猛烈的阳光,皮肤已经是红了变黑,黑了再变红了。除了相机,我几乎什么都没有带,一路上总是不停地找位拍照。偶尔看见呼啸而过的摩托车,真的突然觉得,要是我有一辆摩托车,那将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了。
我们到达集市时还很早,十点都未到。所谓的集市,其实只是大家把小摊子摆在道路两旁,等着客人来咨询购买。道路两旁几乎都是小商店,原来还没有这么多,后来因为这里的集市人多,成了规模,十里八村中有点钱的人都来这开了店,商业比老舍古镇中心那还繁华。
夹道五十米,房屋鳞次栉比,路上车水马龙。我们刚来到时,街上只有稀稀疏疏的一些小摊,原来我们来得太早了。这里赶集的高峰期是中午12点多,现在早到的只是早起的鸟儿,为了抢占一个好一点的摊位。
过了一会儿,原本稀稀疏疏的摊位变得很密集了。沿街走去,有人在卖萝卜、茄子、西红柿和辣椒等蔬菜;有人在卖西瓜;有人在卖调味料;有人在卖鞋子衣服;有人在卖猪肉……充满了生活的实在气息。我们走到拐角处一个猪肉摊前,询三问四,生怕被人骗,最后买了两斤肉。
这里的人都是养黑猪,昨天刘叔家才卖了一头,因为他觉得猪有点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怕得了病,所以赶紧在没有明显看得出之前卖了。这个肉摊前不远还有一个肉摊,卖肉的就是去刘叔家买猪的人,估计今天卖的是刘叔家的猪,所以我们多少有点顾忌,就没买了。肉摊斜对面是一个卖凉皮的小店,陕北凉皮是陕北著名的小吃,像陕北人一样,陕北的凉皮做法并不讲求精致,粗粗的凉皮填满了碗,淋上肉汤,撒上一把辣椒,抡着粗瓷大碗便坐在路边吃起来。
这里随时偏僻山村,但很是贴近时代脉搏,商品很跟潮流。现在流行山寨版是众所周知的,但当大城市里山寨产品躲躲藏藏时,这里的山寨版产品却大行其道。比如说,路边小店买的牛奶不是蒙牛,而是长得和“蒙牛”几乎一摸一样的“博牛” ;小摊上卖的运动鞋既有“NIKER”,也有“NIKY”,但就是没有“NIKE”;还有一个叫“雪露”的长得和“雪碧”更是如双胞胎姐妹一样。
逛了一会儿之后,我们买了一点蔬菜和调味料就准备回去了,原本计划买的很多食材都没得卖,多少有点失望。走到分叉路口,我们准备去高杰村拜访一下CCTV当时采访的大学生村官白一彤。
说起白一彤,其人被网民称为“中国乡村的奥巴马”、“中国基层民主第一人”。“我将致力于改善本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选好项目,申请资金,帮助村里修建一条环山水泥路,打井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启动本村亮灯工程,尽快改变村容村貌;新建阅览室和农民体育运动场;引导农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红枣加工产业……”这是白一彤在竞选演说中的承诺。2009年1月14日,19岁的安康学院二年级女学生白一彤,以高票当选为清涧县高杰村镇高杰村村委会主任,此事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个从小离开高杰村到城市生活的女孩,到底为乡亲们做了多少实事?同时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大学生村官在面临实际工作时会遇到怎样的挑战?我对与她的交流愈发期待。
当我们慢慢走近这条村时,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一股和王宿里非常不一样的气息。从川口走到高杰村需要大概四十多分钟,和去王宿里的盘山公路不同,从川口通向高杰村的公路宽敞笔直,路边平地山坡都种满了高粱、玉米,有些开阔的地方,玉米地一望无际。
离村不远处,迎面而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栋写着“农民培训学校”字样的崭新大楼,外面还要篮球场。我们走在王宿里的路上是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院里屋外也都是上了年纪、不愿意出去的。但是,我们走在通往高杰村的路上,一辆辆高速飞驰的摩托车呼啸而过,开着车的、坐在上面的都是年轻男女,他们没有走出去,相比一定有让他们留下来的原因。走到高杰村村口处,“黄河岸边第一村”的牌子树立在显眼的位置上。除了笔直宽敞通向镇上的村公路,这里还修通了前往山上枣林的路,交通非常方便。
走进村里,我都不敢肯定眼前的是陕北山村。几乎看不到一间窑洞,全部是平顶房,正中间还有一间学校。学校墙角处有人在收蝎子,150元一市斤,三四辆摩的摆在那,司机不耐烦地趴在车上。几处打听,白一彤不在村委会,找到她家,家里人说市里了,后来听村民说,她三天两头就往外面跑,是一个外跑村官。虽然没能当面请教,不免有些失望,但亲眼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陕北山村,收获挺多。
当回到刘叔家时,已经筋疲力尽了。早上从王宿里走到了川口,然后从川口走到高杰村,再沿着原路返回,冒着酷热和暴晒,我们两人走了几十里路,快赶上一个马拉松的路程了。午睡过后,精力恢复,我们开始着手做“最后的晚餐”。
平常比较喜欢烹饪,这是一种天生的爱好,大家让我来掌厨还是让已经一年多没碰锅的我颇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从来没有使用过炭炉,对没有得准确调控火候的炭炉颇感忧虑。在蒸排骨时,阿姨让我直接把排骨放到蒸饭的锅里蒸,但炭炉要蒸多久,我完全没有概念。最后饭拿出来时发现,锅底穿了,为此阿姨伤心了很久,眼泪都快掉出来了,我非常的愧疚。我们商量着把买锅的钱给阿姨,她不愿意要。后来刘叔对我们说,锅穿了可以补,补不了可以买新的,不贵,只是她就一村妇,锅穿了难免伤心。但除了这个小插曲,我们整顿晚饭吃得很开心,饭菜丰盛如过年节,大快朵颐,大家有说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