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我们初步构建了一个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目的在于真正落实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成果、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师与学生等几对关系,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经验”与“知识”常被看作是彼此对立的一对概念,事实上却有着紧密关联。深度学习倡导通过“联想与结构”的活动将二者进行关联、转化。简单来说,“联想与结构”是指学生通过联想,回想已有的经验,使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内在关联,并实现结构化;而结构化了的知识(与经验)在下一个学习活动中才能被联想、调用。在这个意义上,“联想与结构”所要处理的正是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转化,即经验支持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要结构化、内化为个人的经验。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知识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要找到它们的关联处、契合处,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联想与结构”的活动,让学生的经验凸显意义,让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与学生建立起生命联系,使经验与知识相互滋养,成为学生自觉发展的营养。
第二,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没有人否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呢?有人把“学生主体”误解为让学生“自学”,放弃教师的作用。显然,“自学”不是“教学”。教学不是学生孤零零地自己学习,是有教师引导的。也有人把教师引导曲解为教师灌输、教师替代,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呢?我们提出了“两次倒转”的学习机制。为什么要提“两次倒转”?因为,相对于人类最初发现知识的过程而言,从根本上说,教学是一个“倒过来”的活动,即学生不必经历实践探索和试误的过程,而可以直接把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作为认识对象、学习内容,这正是人类能够持续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伟大创举。但是,如果把教学的根本性质(即“倒过来”)作为教学过程本身,那就可能造成教学中的灌输,强调反复记忆和“刷题”,无视学生与知识的心理距离和能力水平,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强调教学的根本性质是“倒过来”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心理感受,要将“倒过来”的过程重新“倒回去”,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主动去“经历”(当然不是真正地经历,而是模拟地、简约地去经历)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能够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的对象,成为学生活动的客体,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正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个人与知识之间的深刻关联,激发内在动机,更重要的是缩短了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缩短了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所有的高级知识都是从低级知识走上来的,这样才会有继续去建构知识、发现知识的自信、能力和意识,以及使命感,这才是我们立德树人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