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会说某个人心理上不够成熟,某个人心理上很成熟,那么什么是成熟呢?
通常我们会认为那些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利弊得失,知道做什么有用,做什么没用的人,是成熟。然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成熟就太无趣了,其实我们说的成熟,心理上的成熟是指那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自由、选择和可能性的状态,一种主动负责的姿态。它有两个标志一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二是容纳矛盾的能力。
我们先来讲成熟的第一个标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活在现实里,主要处理的就是自己和世界和他人的关系。所以有一个问题很重要: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是环境是他人,还是我们自己。我们行动的动力是来自于环境还是我们自己。
为了方便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把我们和现实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扭曲现实阶段,就是我们用自己的愿望去理解现实。在这阶段的特征就是把世界想象的无限美好,认为世界是围绕我们运转,这世界是安全可控,付出就有回报,我们就是世界的中心。
可是后来我们慢慢发现现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读自己喜欢的专业,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我们去创业可能是失败,我们真心喜欢一个人,她却不喜欢我们,我们想去做自己想成为的人,却发现很难。这个世界有很多规则,遵循这些规则,我们有可能成功,不然就可能会失败,而这些规则和我们的愿望和期待是不符的,这时候我们就要去选择。很多人会选择顺从规则,顺从社会标准,把他人的评价作为自我价值的标准,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别人觉得成绩很重要,我们就努力提高成绩,别人觉得做公务员好,我们就去考公务员。
这时候我们的心理时这样的,得到了别人的赞赏我们就很骄傲,而如果得不到,我们就很自卑,我们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时候我们的潜台词是如果我听话,顺从规则,那么你就要给我你所承诺的东西。
如果规则没有给我们所承诺的东西,我们就会从顺从变为反抗,然而这样的反抗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顺从,因为它同样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只是通过反抗别人,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确认自己的价值标准。
这时候就很自然的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屈服于现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我们会让环境和他人决定我们的行为,让自己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这时候我们会把自己不能变好,自己之所以这么糟糕是别人没有创造好的条件,让别人来决定我们的人生。
而这个阶段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自己变得可怜,来攻击别人,让别人难受。还有一种是通过自己变得可怜,来让别人同情,和关爱。这两种情况都是通过表现自己弱者的身份,而让别人或环境来决定自己的处境,从而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
而成熟的姿态不是这样的,成熟是说我们的行为,行动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环境,也不是来自于他人,而是来自于自我。
比如我们从小在学校都是被教育要诚信,要勤劳朴实,然而我们出来社会发现真实世界不是这样的,很多企业家发财主要是靠抓住人性的弱点和黑暗面,他们对别人有很多不诚实,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问自己我们的选择是什么?
我们通常说的道德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孩子式的道德,这种道德有两个特征一是这种道德的人,总是期望有一个人作为父母的化身来主持公道,无论这个人是父母还是长辈,还是规则都可以。二是这种道德的人认为道德是有一种回报的承诺,也就是做了好事就要得到奖赏,做了坏事就要惩罚。
另一种道德,是成人式的道德。成人式道德的特征是无论现实是怎么样的,我们去遵守我们内心的信条,只是因为它正确。我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想要成为道德信条背后所代表的人。
而这成人式的道德,对应的就是成熟的第三个阶段:超越现实阶段。当我们进入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就不再由外界和他人来决定我们应该做什么,而开始由自己内心的信条来决定我们的行为。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种状态,他说:真正的勇敢是认清现实以后依然热爱生活。如果我们在认清现实以后还能热爱现实,那我们的行为就不再是受现实限制的了。这时候,我们的内心的信念本身,就变成了我们行为的主导。而我们也同时获得了一种主动的、为自己负责的姿态。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成熟起来了,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