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洋兄在群聊中抱怨,说大家的感情都淡了,对曾经朋友的问候换不来一句感谢,伤心之余也暗下决心,那些弃他而去的人,他亦将弃之。
情侣间也会这样,一方总是会问另一方,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不爱我。
社会交往和恋爱中我们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很容易将这种交往当做是一种交易。而所谓的得失感,就是交往实际和交往预期之间的差异。
比如一部32GB的Iphone手机,如果你的购入价格是4500元左右,那么你对这个价格应该会比较满意,但如果购入价格在5000元以上,那么你可能觉得自己买贵了,也就是说,买得有些吃亏,当然,如果你只花了4000元,如果手机确认为正品新机,那你当然是赚了。
我们的这种“亏”和“赚”的感觉,就是我们实际购买价格和手机市场价格之差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它非常真实,而且也非常容易衡量。
感情交往中也是这样,在家庭观念浓郁,集体主义氛围强烈的中国社会,两个人的交往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事情,两个相恋的人,无论我们认为他们的相爱有多么纯真,也依然逃不过谈婚论嫁时的礼金交易,无论或多或少,在这过程中,有些人结合了,有些人却分开了,然后我们会说,爱情终究还是会被世俗打败,感情还是逃不过金钱的束缚。
然而事情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其实爱情一开始,两个人就已经开始计算付出和收获了。在一方追求另一方时,追求的一方一定是在行动前预估了行动的结果和预计可得到的收益,并认为该收益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一旦形成这样的认识,行动一方也随即将想法付诸行动。
所以,其实在感情交往的一开始,这种情感交易的程序就已经启动了,只有双方交易持续平衡,才可能有发展的趋势,换言之,如果一方仅仅接受反馈而不针对反馈进行回应,那么感情势必不可能发展下去。这就像两人聊天一样,只有双方都愿意交流,才能产生持续的交流动力。
我们传统观念上的门当户对原则,其实就是基于对等交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就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相互性准则,该准则说明,别人对自己有好感,自己也会予以汇报,反之亦然,人们对不喜欢自己的人也感到反感。
尤其是朋友之间,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转变成敌人,也就是反目。
《芈月传》里的芈月和芈姝本来是一对好姐妹,不仅互帮互助,甚至愿意为了对方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平衡的交往关系一直到芈姝远嫁秦国后被打破,从相互性准则来看,主要是因为芈姝对嬴驷的感情付出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甚至可以说,其预期回报的一部分转嫁到芈月的身上了,几个既得利益者,尤其是从他人的失利而获利的人,当然增强了两者间这种平衡的差异感,甚至变得不可调和,结果也只能是暴力手段解决了。
至于义渠君和芈月的感情交往,义渠君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具有长期眼光和极具耐心的投资者,不过在投资后期,义渠君显然觉得自己的长期投资应该得到更多的回馈,那么非常自然地,如果不能消灭义渠君无尽的欲望,那么就只能消灭充满欲望的人了。
感情交往从来是社会交往的一部分,在社会交往中,想要获得长期的平衡其实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我们只会长期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下,根据期望总是被高估的情况来看,我们会感觉失去的总比得到的多。
不过通常来说,你无法改变环境,但是却可以改变对环境的态度,也就是说可以试着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回报期望,毕竟这些都是你一厢情愿的事情。
那些已经付出的,都已经变成过去,已经产生成本,因为已经发生的成本而消耗更多的成本,来实现一个可能并不满意的收益,太不划算。
根据相互性准则,如果你讨厌一个人,还是尽量不要去谈论他,因为你的评价往往也是负面的,这会导致你满身负能量,而这些负能量可能会被你倾泻到你身边亲近的人身上。
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实每个人都非常不重要,甚至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