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活在矛盾之中的。你很讨厌一个人,却又因种种原因不能彻底摆托ta,不得不与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在这些联系中产生出新的矛盾与摩擦,因了这些新生的烦恼又开始更严重的讨厌,之后又不得不去开始下一轮的瓜葛。
这似乎是人际中的一个怪现象,绝望时觉着这是一个魔症,一个永生难以去除的阴影,一个怎么也解不开的枷锁。是两难的境地。
人是活的,整日活在将自己境遇与别人生活相比较的悬殊中,是极其愚蠢的表现。总得在有生余世之中继续活下去。
对佛教产生一点向往,是从初中就有的念头。那时,年龄尚小,却总有出家的想法,尽管对出家并无哪怕很浅显的了解,也不知道是受了谁的影响。
后来,对于出家的认识来自于他人的评说,认为出家是消极遁世的行为。如此想来,是否可以理解为出家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不能或不敢直面人世的艰辛与坎坷,入空门得以解脱和逃避,蝇营狗苟与世外。
当自己在生活中颠沛流离遭遇更多经历时,发现佛教教义如同黑夜里的光亮,不管这光亮有多大,总能在适当时候解救人于迷茫。
就像这段时间,一度陷入命运跌宕中困惑不已,在一个雾霾弥漫的傍晚,漫无目的进入了佛教网,又随意打开佛弟子网,再点开素有中国“特蕾莎”之称的証严法师的视频经法讲座,结果法师满口闽南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于是,又点开慧律法师的讲经视频,不错,南方普通话蛮好听的,也完全听得懂。
当身心贯注的时候,时间便过的飞快,一场讲座在法师的幽默风趣中很快结束。
有关慧律法师讲经的感受,最大的是对于高僧的印象有所转变。在以往很长时间内,认为僧人尤其是高僧一定是不苟言笑,表情单一,深沉静默的人。因为是出家人嘛,一定不食人间烟火,不问凡世俗事的人。
现在看来,我的观念过于极端。僧人首先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只不过他们发心皈依佛门,努力戒掉贪嗔痴,在吃喝拉撒睡中修行清净心,放空自己,求得精神上的极乐。
而我们俗世之人,难以了断贪嗔痴。很容易着相,产生我执,纠结于生活中烦心事难以自拔。
在慧律法师讲经的谈笑风生中,我开始很奇怪,这和尚法相一点不庄严,嘻嘻哈哈没有正经样,但听到他深入浅出,明白易懂的讲解时,心里结着的疙瘩慢慢消散了。
才明白,深奥艰涩的佛法还可以被这么讲。而谁又规定和尚非得是个什么样的表情呢,或许谈笑风生才更接近于普罗大众和地气。
想想和尚济公,不也是看上去疯疯癫癫,但实际上却有着大智慧吗?法无定法,相又怎会有定相,如果一味专注于高僧的法相,不也是太过我执的表现吗。
如果说台湾慧律法师的幽默风趣平易近人,使得人们在遇到烦恼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请他开示解惑而不会有任何思想顾虑的话,那么北京的宏海法师便是另一位口吐莲花博学多识的智者。
从宏海法师的开示及讲经视频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佛法讲座的备课的确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他每一句话里的很多词语,有的是佛教术语,有的可能是法师创造的词语,每一个听起来都那么美妙,每一句都是才华的熠熠闪现。即便不去领悟其中的道理,也能从他纯文字的解读中获得逻辑缜密和语言魅力的唯美享受。
或许,观看讲经视频是对自己所遇烦恼有一个消除与排遣,不管观看结果是否有明显的对症成效,起码,静心观看的过程,也是放下烦恼,回归短时间清静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之前是带着一定的问题去看的,不免有将讲座中的情景对照自身问题的比照参考,不知不觉潜移默化,自身烦恼也渐渐离去。
这不是消极,是调整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