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问到,
你在国外学到了什么?
霎那间,风云变幻,时光飞回七年前。
站在机场,恍惚间也有同样的疑问。
随着时间流逝,这个疑问也变成了,我在国外学了什么?
答案是不知道学了什么,但感觉很不同。
西方的大学教育是通识教育。
这在大学创立初期,就被作为金科玉律保留下来。
于此相对的,就是专业教育,或者再说直白点,学一门手艺。
大学四年,学会一门汇编语言,会做小程序,会跟人协作写大程序。毕业后能找到世界五百强的程序员工作。然而,这并不是大学的本意,这只是学了门手艺。
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通识教育在工业化社会的初期,被不断异化。中国搭上全球化的便车之后,更是接手了产业链里最需要技术的分工-制造业。制造业发达的社会里我们发现,有一门手艺的人比通识教育出来的人更有就业优势。而用就业率去卡大学的后果,则是技术教育的兴起和通识教育的丧失。
诚然,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且每个人似乎都需要掌握一门手艺。我小时候学吉他,爸爸看了意味深长地说,学一门手艺也是好的。
但技术不是全部。技术是敲门砖,那通识就是去往更高层次的阶梯。通识的存在,让技术成为更精尖的艺术,让人最终成为有威望的管理者,让创造力突破技术的局限。
技术是人生的一个支点,供人们在艰难的生存中支撑。而通识的提升,则给了人们另外的支点。两个支点共用,人生便充满了无限可能。
苹果公司的前ceo乔布斯,是个艺术狂人,热爱yoyo ma的大提琴,喜欢鲍勃迪伦的乡村音乐。他懂一些技术,可以做小程序,懂一些工业设计可以调整设备外形。正是这些通识,让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在没有新发明新技术的前提下,改变了人类三次:个人计算机,mp3播放器和智能手机。
他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来自一部百科全书:
stay hungry,stay foo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