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适合研究者的课堂观察方式,未必适合一线教师。回到根本,也就是说,有利于教师学习的课堂观察,才是最可靠、最有价值的课堂观察。因此,我们每位听课教师必须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课,而不是显示自己是专家,具有权威性,评课能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而来的。我们首先一定要摆明自己的身份,才会让最后的评课达到大家都通过学习而发生着进步。
根据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特点,适合一线教师课堂观察,首先要基于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特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是综合性的实践。绝大数教师还是有把学生教好良善的动机。我们没有批评授课教师的权利,只有帮助和引导的义务进行课堂观察。我们应该立足于帮助和引导,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第二、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差异性实践。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线教师有差异,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有差异,观课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和讨论,也应该关注到差异,应该尊重授课教师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环境,应该给授课教师”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的目标。因此,对于第一、第二课时如何分配的问题,只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能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就是可行的,不必非得统一。
第三、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情境性实践。我们必须承认,所有教学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的。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是书本上、理论上的推演,而是在实践的情境中展开的情境性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和强调教育的情境性,认为教育真理的适用也具有情境性。对于重视关系,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说:”事物就其自身而言,无所谓善恶,善恶只能存在于同一事物的关系上,即此,事物帮助另一事物获得他所爱的东西或者相反。”研究教学,我们不能脱离关系,不能不基于彼此的交往和影响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进行教学观察,不仅需要诸如对语言、技术方法的条分缕析式观察模式,更需要基于情境的切片式、案例式的观察模式。采用这种观察模式,我们需把一个小的情境切片置于整节课,整个课程的更大的情境中,置于情境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关系中,从而读出更加有人文意义和人情味道的课堂线和课堂信息。
第四、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是选择性实践。我们习惯用一篇课文理想的、完整的教学标准去观察和研究一线教师的一次片段教学。一线教师的教学总是在特定而有限的时间里实施和展开的,他们的实践一定是有限性实践,选择性实践,因此一定会是缺失性实践,未完成性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根据手中可以利用的教学材料,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即使教师的专业权利也是教师应尽的专业义务,课堂观察也应该遵守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促进教师履行专业选择及为学生成长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的专业义务。
给予以上的认识,更能让我们找到观课议课的出发点,怎样去理解做课教师,而不是总是带着审视的眼光去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而是以共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共情神入地去看一节课:如果我上,我该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