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个人有目标时的状态和没目标时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有目标的人和一个漫无目的的人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同时,不同的目标清晰度和长远程度对人生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目标越清晰,实现的可能越高,目标越长远,获得的成就越大。
哈佛大学曾经对此做过一个跟踪调查,被调查的人都是一群智力、学历、成长环境差不多的年轻人。从收到的600份调查问卷中可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有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之后连续二十年的跟踪调查显示: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二十年来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的努力,二十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的人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普遍都因为短期目标的不断达成,状态稳步上升,最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专家。
而60%有模糊目标的人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够安稳的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那27%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需要依靠社会救济,并且总是抱怨一切(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世界)。
正如赫勃脱所说:“对于没有目的地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 同样,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所有的处境都是逆境。这从上面的跟踪调查就能看得出来,同样是度过二十年,有目标的人生和没目标的人生有着天壤之别。
有目标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选择了漫无目的地度过这一生呢?原因细说起来有很多,比如糟糕的成长环境,父母的不恰当教育,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等等。不过,所有这些最终都会导致同一个结果:他们不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有目标当然是极好的事情,但确定人生目标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大多数人都以为所谓目标,就是那些我们希望得到的事物,即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有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然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不等于拥有目标,大多数人都想要钱,但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都不是钱,而是由钱带来的其他东西。
并且,由于每个人一生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所以最后我们能够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即我们能够拥有的并实现的目标是有限的。
因为最终能够实现的目标有限,所以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为了更想要的东西放弃绝大部分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为了获得更健康的身体,我们需要放弃喜欢吃的垃圾食品和熬夜追剧的爱好。
也就是说,在确定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很重要的限定条件——人生可用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条件的限制下,确定人生目标其实就是找到自己最重视的东西——即那些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物。
以作者为例,作者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是:自由、快乐、健康。由此,作者便确定了自己最重要的三个目标:获得自由,追求快乐,保持健康。
但是,获得自由的方法有很多种,追求快乐的途径更多,保持健康的手段也不少,作者不能每一个都去做一遍,不仅时间上不允许,效率其实也不高。这时,作者要做的就是继续第一个步骤——找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物。
比如,对于获得自由来说,作者认为财务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最重要的;对于追求快乐来说,有意义的工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对于保持健康来说,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最重要的。
在知道这六个人生目标(财务自由、独立思考能力、有意义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之后,作者仍然可以继续细化,方法还是一样——找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物。
比如,对于获得财务自由,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一定的理财能力和不断提高的生产力,而提高生产力最重要的是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而学习与实践最重要的是不怕犯错和耐心积累。
又比如,对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作者认为其中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最重要的,而良好的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和谐的夫妻关系,而和谐的夫妻关系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真诚有效的沟通。
当所有这些目标都不断细化之后,最终我们将达到一个终点——即当下我们应该做什么才能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
事实上,由于人是三维生物,所以我们永远只会活在当下,我们既不能改变过去,也预测不了未来,我们能控制的只有现在。
因此,所有的目标最终都要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当下可执行的行动才能得以实现。而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细分目标最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人生需要目标,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彼得斯所说:“人生要有目标,否则精力全属浪费”。而确定自己人生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地问自己“对我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