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比较长短,要靠尺寸;感知时间,通过分秒;50年代和现在嫁人,依据分别是当兵与否、爹是不是王建林。通过各种度量衡来对物理世界进行衡量,而更复杂有机的社会活动,我们自有与时俱进的一套价值体系与之配套。
《真探》第一季里马修·麦康纳曾经有一句台词:
Look, as scented meat,however illusory our identities are, we craft those identities by making value judgments.Everybody judges, all the time.Now,you got a problem with that, yo’re linving wrong.
我们作为有知觉的肉体,不管我们的身份多么虚幻,也是通过价值判断来塑造的,每个人都会批判别人,一直都这样,你要质疑这点,你就没活对.
很市俗,但我们必须依靠这种判断和世界发生关联,否则在混沌涌动的座标体系并没有中我们无法自处。
可能大家对自身专业的标准一清二楚,比如作为程序员,面试新人的时候问问C指针或者HTTP 1.1协议状态,就可以初步摸底候选人基础知识;再共同讨论一下1000万人在线的图形聊天大厅应该怎么设计,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基本也有谱了。还可以再用洋泾浜英语侃两句平时看什么美剧,好了,连自学最新技术的能力都了解了。
然而社会分工现在已经到了比“隔行如隔山”更精细的地步,如果没有10000小时的反复尝试,光靠看看Quora/知乎上挂一漏万的几篇科普帖是万难理解自己不熟悉的一个行业或者概念的。不过罗辑思维的知识专卖店模式倒是一个方向,可惜还是用户被动接受型的产品,最好的莫过于有个专家随时“顾问”,技术上有点难度。
在没有相关产品的现在,又请不起顾问,难道就两眼一抹黑了吗?当然不是——革命需要,不会可以学。
举个例子,比如要研究经济,先得掌握一些纲领性的可以作为框架细化的知识,国民生产总值GDP是个不错的选择。给定了时间点,就可以初步判定两个城市或者省份的高下了。
2005年南昌的GDP1007.7亿,郑州GDP为1650亿
然后,很可能又会对“地级市”这一概念产生好奇,随之又可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和各级政府特点。
给定一个时间段,可以比较出两地GDP增速,了解是否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2015年,南昌GDP 4000亿,郑州2015年为7315.2亿
此时,一个跨时间、空间的概念体系就建立了起来,经济发展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也有了。下面就是放眼世界,和列强比个高下:发现中国人民真牛B啊!
2005年,日本东京都GDP为1.19万亿美元, 2015年7590亿美元
此时又会产生疑问:那么,日本经济疯狂发展的80年代之后,他们难道都混吃等死去了吗?经过了解,会发现原来如此(此处省略三万字),这会儿应该开始对着地图挥斥方遒了.....
研究就是这么一回事,给我一个刻度,我就能用它来丈量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