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未来比拼的是什么?学习成了唯一的关键方式。
你即使没有参加过打卡学习,也一定听说过打卡学习的这种方式。
学的更多,思考才更加全面,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你学不进去,那没有关系,可以加入我们一起参加打卡,你会很容易坚持下来。
于是乎,你参加了打卡的学习,从一开始的激情四射到后来的机械重复,感叹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往常颓废的日子。
书行想问下大家,为何打卡学习,不能成就你的未来呢?
为何你的大脑不适应打卡学习?
我们的大脑反感思考,只要不让它思考,我们就会去做容易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学习一项技能,比如说写作,你不可能通过每天输出几千字就可以的。
这背后需要你输入阅读、读者心理的把控以及文章的结构等等。
如果你单纯的认为,只要学习一些理论体系课程,每天坚持写作输出就错了。
写作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你去思考。
而打卡学习,给了你希望的同时,也给你分解好了目标,只要你坚持就好。
这极大击中了人性当中的懒惰性,也缓解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焦虑。
更进一步讲,写作随着现在的发展,需要的能力也越来越多。
如果你还想着通过写作可以实现财务自由,除了本身的基础功底要扎实之外,更加需要一个能不断进化的学习系统。
这离不开一个人对时代前沿的观察、人性的洞察以及系统化能力。
单纯依靠打卡坚持输出,本质上就是懒于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想通过别人给你制定的课程和分解目标,达到理想的结果。
况且现在,又有多少人是真心热爱写作呢?
学习的本质在于“触动”
更加致命的是,天天机械式的打卡,忽略了大脑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触动。
触动就是高效学习的关键所在。
如果让你回忆一下你的初恋,你一定会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这是因为人生第一次的经历总是美好的,让你的荷尔蒙分泌。
无论从那个方面,都会给你深深的触动。
但是,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
如果你和学习的内容没有产生深深的触动,即使天天看它,你也会感到厌烦。
所以,这就是高手为何不痴迷打卡学习的原因。
你可能会有疑惑,我看到有些牛人的分享就是打卡坚持的呀?
也许是吧,但那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的大脑对学习内容产生了触动。
那高手学习,都掌握了哪些大脑学习的秘密呢?
如何让学习的内容与大脑发生触动?
1.在舒适区边缘学习
《刻意练习》这本书可谓火了很久,里面的舒适区概念让我印象深刻。
可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我该如何保证,每次学习都脱离了舒适区呢?
可能很多粉丝朋友,和书行一样,认为去掌握整理那些牛人的知识体系就行。
书行之前一直痴迷于牛人的知识体系,认为只要掌握了他的知识体系,就会变成和他一样的厉害。
可是当头来,感觉自己越学越迷茫,该怎么办?
后来才明白,牛人的知识体系是很厉害,但是和你当下的情况并不相符。
充其量你只是知道了有这么个东西,和别人在聊天的时候,你也能说出个一二。
这是因为和你产生的触动并不多,你的大脑很难对这个知识体系产生感觉,既然入不了你的眼,那我就只能放弃了。
如果你硬着头皮苦苦坚持学习,你就会越来越看不惯打卡这种方式,最后变成了麻木的机械式打卡。
学习的最佳区间,是在你舒适区的边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今天背了20个单词,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可不可以突破一下,再来一个即可。
也可以是相同的任务量,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更快速的完成学习的进度。
为何是在舒适区的边缘呢?
2.在边缘区向外的接触点
没事的情况下,书行喜欢在直播间看周星驰的电影,看网友的评论,会给我带来很多不错的写作灵感。
有位网友的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其实也有很多人说过。
在小时候看周星驰的电影根本看不懂,长大后再看有了很多的人生感悟。
当然了,他没有具体说什么感悟。
我想让你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他如今却有了这么多的感悟呢?
你会回答,这是因为他长大了,人生经历丰富了,所以才有感触。
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即使一些知识体系理论很高大上,可是和你当下的情况并不匹配。
唯有触动,我们才能真正去理解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也才能更好的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根据能力圈法则,我们的能力是没办法跳跃的,需要一点点来。
那么舒适区边缘,我们可以形成很多的接触点。
举一个读书的例子,当你在读书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触动你的点。
这时候,你就要联系一下你工作和情感上的一些事情,看看能不能解决你当下的一些问题。
在舒适区边缘的接触点,尽可能把知识和生活中的场景联系到一起,这样才算真正的刻意练习。
即使你联系了你的工作和情感场景,但是这些知识依然不是你的。
你还要由这一个点形成一个面,进而你不断打磨会形成专属于你的知识体系。
3.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很多人都有收藏学习的习惯,看到不错的文章,都习惯性收藏起来。
想要进一步形成你的知识体系,就需要大脑对新知识产生强连接。
才能进一步形成属于你的知识体系。
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费曼学习方法,通俗来讲,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重新来解释新的理论知识。
实际上这就是在重新架构你的知识体系,当你能通过自己的话语,把新学的知识讲出来,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不过更加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多多的实践,因为你并不知道,你新学的理论体系有什么漏洞。
要解决实际的问题,就一定要从知识体系中挑选出准确且合适的知识进行判断。
唯有通过多多实践,这样的知识体系才能经得起考验,也才是最牢靠的。
最后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那就是反思和复盘。
别看是最后一步,就是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分水岭。
我们看生活中,为何有些人可以升职加薪,而有些人却不可以呢?
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在学习能力上,不可否认,这个还是占据大部分原因,只要你足够优秀,没有人会忽视你。
如果一个人不断地反思自己,他就会从身体、情绪和思维三个层面,优化和改进自己。
别人根本就对你没有可比性,因为他和你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面。
那么为何反思这么重要呢?
因为在你一天当中发生的事情,有人你开心的、难过的、抑郁的、美好回忆的,这些都是你深深的触动点。
如果你读书的时候,正好联系到今天的感受当中,你可能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反思会启动你的“元认知”,什么是“元认知”?
简单来讲,就是你能暂时从自身的视角中抽离出来,开启第三视角,来检视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你能从朋友的视角来看你。
有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坚持写反思日记。
我们有时候想不清楚的问题,可能朋友一下就说出来了,朋友就是充当了你的“元认知”。
想要高效学习并且成长,就要自己也学会这项技能。
因为很多时候,你都是在用情绪做事,或者顺应本能去做一些选择,更加不用说不顾未来系统的风险性,不仔细考虑好未来的方方面面。
反思,就是提升你的认知水平、情绪水平和选择决策的能力。
反思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明天永远是在舒适区的边缘上努力,也就是在克服问题和改进能力的路上。
总结
这让书行想到了之前写的一篇青云文章,历史上有智慧的人,都是从什么视角观察问题的?
很多名人观察问题都比大多数人细致,当时我脑海中,其实有个模糊的问题,我该如何努力才能观察细致呢?
到现在我明白了,智慧的人一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他们构建了很好的知识以及认知体系,当出现一个问题之后,可以迅速的调动准确的知识来分析。
可问题又来了,也有很多人都学贯中西呀,为何成功的人却永远都是一小部分人呢?
这就要看一个人是不是长期在舒适区的边缘上努力,接触点能不能和学到的知识产生强连接。
同时在实践之后,不断的反思改进,就能每次观察到旁人注意不到的细节。
真是验证了那句话,这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高人,长期坚持一件事,你也能成为大师。
老翁倒油的故事既是如此。
—END—
书行之前也写了相关深度干货的文章,欢迎大家点击我的头像,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阅浏览。
好了,今天就这样啦,我是@成长伴书行 陪你一起阅读经典好书,我是一个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年轻人。个人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自己思考和总结,写成文章,帮助大家更好的解决掉成长中的麻烦。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到你,喜欢的朋友帮我点点赞吧。想要了解的书,欢迎评论区留言呦。只有思考和互动,才是最好的成长姿势,我会用心对待每一个读者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