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真的是最便捷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途径。阅读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不曾觉察的不足。比如,今日读到《作业格式要规范》,吴非老师讲的是对语文作业规范的思考,可阅读中必然会联系到我自己。
01
猛然发现,我就是一个听到“规范”俩字就会皱眉不悦的人,仿佛要被剥夺大大的自由一般。仔细回想,我确实特别不喜欢没有自主感的相处、学习、工作。工作中被他人提出啥统一的要求,逆反之情就升起,不情不愿参与其中,天生反骨啊。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的学生中总有一部分人常规习惯不好。我没有重点抓,他们有机会无视我的要求。
“作业规范的作用不止于作业本身,它是在培育一种态度,培养一种行为规则,而这种规范将影响一生。”音乐课本不带,音乐学习袋没有,竖笛总忘记拿,离开教室后,有些座位上会留下许多碎纸片。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我有看到,我有提醒,我有批评。但是,不见好转。
问题还是在我这里。
书上,吴老师讲述他的老同事不准学生在作业本上使用涂改液,只准用橡皮擦,而且不准擦破,学生后来开始认真对待作业,先思后写,卷面整洁,错误率下降。
这故事对我这个不喜太讲规范,对女儿没有强制要求某方面必须要做到怎样,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某些常规习惯的人来说,很有教育意义。马虎、随意的习惯是会辐射到人的方方面面。
我本不是很仔细的人,在现在学校外力施压下,变得追求准确和完美。这样想来,外界的压力还是很必要的。我是外力影响下的受益者。我的学生如果因为我的糊涂,养成随便应付的习惯,对课堂对他们的成长都不利。
“我希望你认真完成,如果现在马马虎虎,以后什么事也认真不起来。”还真是有道理的。
02
《讲什么 怎么讲》吴老师再次提到有教师经常会说一句“考试会考到”,教学时间就是用来应试辅导。“教师反复教这些死知识,稍稍作点拓展,往深处开掘,便捉襟见肘了。”知人论世的能力,用简单的应试教学很难培养出来。
咳,我好像也一直在做应试的事啊。
自从音乐开始笔试抽测,我的课渐渐开始关注学生能力的真实培养。这是一把双刃剑,我的重视,学生确实对音乐要素的体验深刻,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增强,然而,过于强调这些,蕴藏音乐中的情感与文化,音乐作品背景文化,音乐体裁的区域文化、历史文化的关注就少了。
其实,早几年我就有感触,上课时,说到作品的背景,尤其涉及民族音乐文化,发散开可讲的东西少,音乐的趣味好像也少了许多,即吴老师所说的捉襟见肘之感。
音乐本身的要素特点、情绪特点,只要有一定音乐专业素养的,都能在欣赏后说上一堆。然而,这个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不是听听音乐就能知道,这需要做许多前期案头工作。这是我目前比较缺乏的素养。
03
“不要滥用学生的精力”,初闻,很吃惊,我从未想过这一点。
细想,有道理啊,我也办不到听报告时全神贯注,全程记录。翻翻手机,轻聊几句不是常有的吗?遇上有学问的老师,坐在下面还能听得专注,若是遇上满嘴说着人尽皆知事的老师,我们便会拿出手机打发一会儿时间。我们又如何要求学生整节课40分钟都要集中精力紧跟节奏呢?
40分钟的音乐课较之其他文化课可能精神方面会松弛一些。我们有音乐欣赏,在欣赏中会有许多游戏,有歌唱,有吹奏,还有同学之间的合作。但是,依然会有学生三心二意,这时候是不是光批评就有效了呢?是不是也要反思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否需要调整。是不是可以安排自由组合设计表演呢?甚至可以安排一两分钟自由演唱,让学生自由表现,更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歌声呢?
阅读,让我突然对年后新学期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想出许多新的举措。试一试,完善我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