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五,我就自动处于放松的状态。其他啥的,这时候都油盐不进。上周五,一吃完晚饭,就来来回回不知道干啥又啥都不想干。徘徊了好几圈,突然发现老城根有个草间弥生的展。
草间弥生?思考Ing……
哦,以前貌似常常看见这个名字,以为她是个设计师,没有深究过。百度了以下,出现的关键词“不爱笑的怪小孩”“有个喜欢虐待她的妈”“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画家男票”“神经性视听障碍”“精神病艺术家”。这下有事干了,八卦名人的红尘往事啥的,我最喜欢了。了解一个名人,往往是从她的八卦开始的。
看一看姑娘年轻时候的照片,个头虽然比较小,但长得挺个性,从日本逃到纽约以后,更加奔放不羁了。为了艺术,裸体出镜的照片也不少。
姑娘年轻时候放荡不羁爱自由,后来遇到男票,两人相差二十几岁,也是个超现实主义的画家,最爱画盒子。
彼此相伴十几载,1972年爱人去世后,她默默回去了日本,把自己关在家开始写写写,写了二十几本书,再在公众面前出现时画风已经大变,差不多是这样的怪婆婆:
这时候她差不多已经名声大噪,看了两部关于她的纪录片,那时候已经70多岁了,看起来挺精神,有点呆萌呆萌的,但说起话来毫不含糊,尤其是夸自己的时候,简直毫不留情。感受一下:
“啊,这些画实在是太美了!”
“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美的诗”
“它们很有意思,但它们将来的价值会更大”
“我每天都有灵感,坐在画布面前的时候,灵感就会彭涌而来”
“我没怎么读过他们的,但我的画都很好,现在既然都已经到了一个憾动世界的地步……”
怪婆婆的观点是: “艺术家不会崇拜别人,自己的作品才是最棒的,不自恋就无法创作。如果不决心做出最棒的作品,根本无法自称艺术家。”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
日本那个纪录片不错,拍的比较逗,把我逗的哈哈笑,它把比较严肃深刻的道理都化成极小的细节溶在其中。怪婆婆确实很勤奋,七十多的人了,每天要画够一定程度才罢休。也很好强,自己能做的事,决不让人代劳。
大师总有一种让人可望不可即的感觉。看他们画画,从来没有我们那么多思量和小心翼翼,自带一种“豪气”,就像是一种原生的爆发力彭涌而出,她只是拿起笔刷刷刷的表达。天啊,为什么我现在有点相信柏拉图的灵感说了,以前老觉得这是迷信。
草间弥生的天才始于她的疾病,她说她画的就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幻象,只有孜孜不倦的画,才能摆脱那些幻觉所带来的困扰,如果不去画画,她只想自杀。
她玩了一辈子的波点,最终也把自己完成了大师。她的画是她的标志,也是她全部的生活,她的经历,她的感受,她独特的哲学观都融入在她的画里。她的画里除了波点,亦有毫无尽头的重复与循环。这感觉颇有点像《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开篇所提及的尼采的“永劫回归论”。
泼一些她的画,自行感受下。
艺术这东西,可以多听别人瞎BB。但自行感受最重要。物色了一本她写的书,来日方长,慢慢理解吧。
嘿哈!文末彩蛋!看完以后自己胡乱搞的几张波点,致敬这位勤奋呆萌的国宝级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