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完成了一件拖了很久的事情,就是买保险。一直以来都很想给自己和家人配置一款保险。
与大多数80后独生子女一样,我也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又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配置一到两份保险非常有必要。(一份重疾险,一份意外险)
而对保险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保险越早买越划算,因为保费与年龄是成正比的。
但正因为买保险并不是很着急的事情,开年后工作又特别忙碌,就把这件事情一拖再拖。
“眼下的事情都足够我焦头烂额了,看不见的东西不要来烦我。”每当我特别忙碌的时候,心中就总会出现这样一种声音。
我停下来思考,是否陷入一种怪象,这种现象社会学家称之为马太效应,经济学家称之为稀缺现象。
我们大脑信息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就像一根管子,而带宽就是能够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旦满脑子充斥着眼下的问题,带宽就被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就像一条拥堵得水泄不通的马路,只能看见眼下的问题,而管子外的东西全部被我们屏蔽在外。
经过反思,这两天,虽然工作异常忙碌,我还是腾出时间着手处理了这件事情。
在和保险员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其实中国现阶段,具有保险意识的大多是中产阶级以上,一般具有一定的经济金融常识,对家庭资产有一定的规划。
照理说,穷人比富人更需要保险,中产家庭一般都有一套以上房产和一定的储蓄存款,而且有稳定的工作和医保、社保。即使得病,也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
而反观穷人得了大病又没有保险作为保障,那才是真正陷入绝境。但正因为没钱,穷人根本就不会在乎买不买保险,只想着能吃饱喝足就行,这就好比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很多时候,人们因为贫困、因为忙碌而失去远见的例子数不胜数,尤其体现在一些不紧急但非常重要的事情上,例如,买保险、理财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上。这些都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却影响着个人甚至家庭的未来走向与发展前景。
哈佛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心理学家沙菲尔合著的《稀缺》一书将这种因为贫穷和忙碌而失去远见的“短视”行为称为稀缺心态。
书中列举了“稀缺”是怎样俘获一个人的大脑带宽,影响人的心智与行为,使其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而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不可自拔的。
而经济学家与心理学家强强联手,将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独到巧妙地融为一体,正是本书吸引人的地方。
如何摆脱稀缺,把自己从忙碌与贫困从拔出来,就必须重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大体来说,我们可以把生活工作中所有的事情分为四类,第一类,紧急又重要的事情;第二类,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第三类,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第四类,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第一类重要又紧急的事。比如马上就要到截至日期的工作、应付发飚的老板,或者住院开刀等等。
第二类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既然不重要也不紧急,那就不值得花时间在这个象限,比如刷淘宝和朋友圈。
第三类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包括工作计划、财务规划、职业规划、培训充电或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定期健身和去医院体检等等。
第四类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表面看似第一象限,因为迫切的呼声会让我们产生“这件事很重要”的错觉──实际上就算重要也是对别人而言。电话、会议、突来访客都属于这一类。我们花很多时间在这个里面打转,自以为是在第一象限,其实只是在第四象限徘徊。
人们不大会在前两类事情上犯错误,但往往会在后两者上出错,被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占去了有限的注意力“带宽”,而忽视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事实证明,之所以陷入又忙碌又贫穷,越忙碌越贫穷的状态,都是第二类事情,即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没处理好。
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没做好,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被无数又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所包围,像个救火队员一样到处灭火,疲于应付。
既然我们想要什么,就不要等急需的时候才去要,把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提前做好,基础打好了,再通过不断积累,自然厚积薄发。
第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很多人生活作息不规律,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实在来不及硬逼自己起床,又没时间好好吃一顿早饭。那么长此以往,身体哪天一旦罢工,马上就会陷入到重要又紧急的状态中了。所以,一定要养成规律的作息,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定期健身和去医院体检这类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更是要被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管理精力而非时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件。再忙,每天也要抽出几分钟问问自己,什么对自己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一直建议把一些事务性的和操作性的工作外包,比如请阿姨做家务,让自己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把时间用于给自己充电或倍伴教育子女上。
第三,设定自动触发机制。比如,办理信用卡自动还款,把水、电、煤、保险绑定银行卡自动扣款。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还是很重视理财的,但又不愿意在这方面花大量精力,我就选择基金定投的方式,类似于零存整取,还能摊薄风险,年化收益率平均都能在6%左右,好点的甚至能达到8%。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用储蓄理财图的就是个稳健。
第四,投资自己。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他的人生很有阶梯感。30岁之前不考虑钱的问题,专心做记者;30到40岁,需要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40岁,则会考虑开始退休。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也就在于他愿意不断的投资自己。可以是阅读、旅行,也可以理财、健身,还可以是一项专业技能,总之,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
一个人坚持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开始的时候是看不出来差距的,但是一年、二年,五年、十年之后,他与普通人的差别就会越拉越大。
End.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作者:再生香,985高校商学院硕士、211重点大学理学学士,专注分享干货,励志做一个有温度的输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