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叶子飘落的地方生出的情愫

由叶子飘落的地方生出的情愫

读完荣林《叶子飘落的地方》散文自选集,眼前出现了三个荣林的形象,一是躲在墙根底下偷听老师给孩子上课的荣林,因爱学习,荣林成了年级最小的学生,二则初为人师的荣林,追着调皮的学生跑,直至追到学生的家,三是退休生活的荣林,在四处行走的荣林。三个形象大抵可以概述荣林的大半生,虽不准确,却能反映一面。爱学习的荣林,少年时期,或说求学时期,有着诸多的奇思妙想。追着学生跑,则是有激情,重感情,认真做事的态度写照。退休的荣林,则是知足常乐,发光发热的燃烧。当老师的荣林,出了一本散文集《后花园》,辅导学生作文,编选了一本学生作文选,退休后,则编出一本《箭竹长青》,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

《叶子飘落的地方》除了精选荣林以前的一部分文章外,大部分为首次结集出版,与读者见面,况且他以前的书,印发的数量有限,读过的作者不多,这本书的荣林标记,则更为明显,更为多元。抛开这些不说,作为安溪本土作者,包括我在内,无法绕开亲情、童年、故土、游历、工作等等,这也构成了荣林的重要部分。退休生活的荣林,除了煮字为饥外,他四处游历,更加充实,更加饱满,像丰收的稻穗,岂止第二春可言,是重新出发。

荣林的文集是时间的沉酿,大半生的浓缩。尤为动人处,比如,他写母亲,写他回乡下看望母亲,母亲目送他回城,一动不动站在家门口的笑,作者留给她一个背影,不敢轻易回头,怕止不住泪水和脚步,他写他的父亲,一生与人为善,连吵架都不会,写他的岳母,大半生与山为伴,是纯粹的大山之子,写到宗族寻亲,则是文化的根,植根闽南大地的精神,他毫不犹豫,把这些文章收入文集中。

荣林会叙述,会讲故事,擅长描写,比如寻亲途中,他对当地的一些环境描写,以一种非常闲适、恬淡的心境在描写勾勒,非常动人。荣林的文字中,我们见到普通人的精彩与感动,从小时候起,荣林就是敏感多思的人,有着童年的诡异问题,比如,他突发其想,向家乡的小河发问,它的源头在哪里,最终会流到哪里,而且打算付诸行动去寻找,挂在山尘上的太阳,只要搭把梯子,就可以触摸得到,他想着骑太阳这样的奇事。荣林热爱文字,爱看书,他的作文,时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这就不足为奇,他一辈子痴迷文字,也不难理解。

荣林是有血性,重感情的人。他写他的叶老师,动情地给他们上课,他看到叶老师眼里晃动的泪花,实在让人感动,他写到背课的老师,几乎影响了他一辈子。而他们那一代人,生逢时代,不怨天尤人,在他们身上,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荣林不服输的个性,几乎所有的农事,都样样在行,为贴补家用,偷师学艺,与其说是偷师,倒不如说是自学成才。对目前的教育,也有反思。荣林的乡村生活史、成长史,点点滴滴汇流成河。荣林垒积起来的真实生活,如劳动的生活场景,摘粽叶、挖地瓜等,实则是勤劳朴实山里人的一面,不服输的一面,知足常乐的一面。

尤为让我看重的是他写出人与山的关系,人与故土的深情,人与家乡山山山水水的关系,呼应他与文集名称的关系。比如《摘野笋》,他写到他老婆,“生在大山里,长在大山里,后又嫁在大山里的她,自小就喜欢与大山打交道。但凡山里活,没有一项她没做过的。她对大山有感情,大山也待她不薄,只要她上山,从不让她空手而归。”大山之子林荣林,有着大山的性格,写出大山一样质朴动人的篇章。

荣林和我是老乡,我的长辈,当年,刚退休的他,几乎凭一已之力,组织安溪作家多次到进德采风,组稿编出《箭竹长青》,在我看来,是很难的事,他做到了,让我敬畏。荣林多才多艺,积极进取,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荣林又出作品集了,致以敬意和祝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