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早晨,闺女揉着眼睛扑在我床上。用平板搜索着她喜欢的小马宝莉卡牌。一个小时的时间,这家伙像一团水晶泥,在床上“粘”的自由自在。
“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在我床上这么放肆,你知道是谁吗?”“我,嘿嘿……”
“你看新概念群里信息没?今天晚上照常上课。”
“啊?怎么这样?说好不上了……”开始嗷嗷大哭,双脚在我床上乱踢,乱弹,还用我被子擦眼泪。
太好了,好久没有实践过“哭闹不安的流程了”正好有机会。看我怎么收拾你这个小道具。
“你这是生气了还是愤怒了?是焦虑了还是烦躁了?还是觉得咋了?不管因为啥,你都可以哭。但是,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尽情哭会吧宝贝,妈妈就在这陪着你”这时候孩子似乎知道了我的套路,哭的更厉害了。
“你先哭哭,发泄一下,我去给你做早饭。你哭完了随时来找我,不管你因为啥,咱俩一起商量个解决办法。”(承载力还是不够啊,去做饭其实就是对自己没信心,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安静的陪伴。)
在厨房做饭,老公过来一脸愁容的说:“这咋回事?”
“有情绪,不想上英语课,先让她哭会吧,一会再说。”
“什么样子?!”
“你去给喝杯水休息下。”
当我再去卧室的时候,孩子已经不哭了,用被子把自己全部裹起来,像个蚕宝宝。我俩的枕头,我抱着睡觉的萝卜都在地上扔着。
“发泄差不多了吧?”
“哼!”
“你再调整下”
我去听导师班回放……
过了会,我又去卧室,她小眼翻了一下,明显在观察我。我装作没看见,没理她。
心里想着:她一会还有很多作业,这搞得时间太长又该写不完了。我就过去继续重复的问到“好点没?” “嗯” 这次能聊了。(这个行为让她觉得她自己特别牛,妈妈两次主动来找她是不对的。就像院长说的:我来找她谈不是因为爱她,而是为了缓解我自己内心的焦虑。)
“那咱们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吧,把我的床整整。你也知道床是我最在意的地方。”
“一会……”
过了会,我俩一起把床整理了一下……
“等等,从小到大在咱家你可以有任何情绪,可以哭可以闹。妈妈都能理解,也特别愿意听你的想法,你现在还有啥想说的,你尽管说说。只要你愿意说妈妈就愿意听。”
“本来说好不上课,突然又让上,我都没计划这上课的事。”
“哦,你觉得打乱了自己的计划。”
“对,我今天就不想去。”
“好,我听明白了,因为老师说了不上课,又临时通知上课,你觉得打乱了你的计划,所以不想上课。”
“对”
“你看,你刚才发那么大脾气,生那么大气,我也能明白你什么意思。那刚才这就这两句话说出来,妈妈是不是也能很快明白你的意思?”
“嗯”
“既然妈妈都能明白你的意思,咱俩商量下能不能这样——下次再遇到不开心的事咱直接用嘴说出来,又快,你还不生气。行不行?”
“好吧”(面露笑容)
“那课你打算咋弄?”
“我不上,一会自己请假。”
“好的,你的事听你的。”
总结:
整个过程中有两处处理的不好,不是不懂技术而是缺乏——承载力;
一次课可以不上,缺一次课可以换来孩子在练习情绪管理能力上的一次机会,也不错;
上课这个事,等待何时的时机还是要谈谈的,有的规则必须遵守,有的变化必须接受。(这个世界不是为你定制的,不是你高兴了就艳阳高照,也不是你不高兴了就阴雨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