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指数思维赢在人工智能时代,从认识自己——了解未来——精进生活。
关于认识自己的废话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的哲学家,无数的“大脑袋”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大部分人会觉得世界比自己要强大和重要得多,所以通过世界的反馈来定义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行为,太执着了就会有伤害,比如:一个被父母伤害过的姑娘,就要在男朋友面前各种“作”,以证明对方在乎她;从小被严格要求的学霸,做什么事都不能令自己满意,焦虑得睡不着觉……这就是惯性的来源,你无法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能力在增长,但幸福的能力在减弱,对快乐的感知力也在变弱,所以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而是麻木。沙哈尔教授讲,幸福的独特性在于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穷与通,窘境还是发达,都改变不了他内心的淡定、从容,改变不了来自他内在的喜悦,这就是幸福的能力。要为未来而努力,但也要开心地享受努力的过程,这才是幸福的方法。岁月静好,闲来无事,读上一两本书,人生是多么幸福和满足。
面对未来的正确姿势
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很有贡献度的见解就是:很多人都以为这个世界是正态分布的,但实际上却是幂次分布的,人口、技术、财富的分布都是这样。比如读书,一开始觉得自己读书慢,慢到令人绝望,于是就放弃了;但实际上,如果你硬着头皮读起来,你会发现你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因为你所有阅读都累积在你体内,成为你理解下一本书的基础,幂次法则慢慢开始起作用,拐点已过,今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科学发展的速度都是以幂次的方式在改变的,人工智能的未来令人期待。《人工智能时代》的英文名叫作Humans Need Not Apply,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不招人类”,即未来没有人类的职位,所有的职位都交给了人工智能。但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可能会出现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变得更大,富人会有更多的钱来节省成本,赚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反之,穷人由于技能在被机器无情地淘汰,有可能会变得更穷。未来淘汰的不是工作,而是技能。我们在变化中该怎么办呢?我想,我们应该包容它。人工智能不可遏制的朝我们走过来,同时也带来了至关重要的便利,它会减少人为的决策失误,将成为未来改变我们生活最重要的一个诱因,让我们重新认识周遭的世界,赋予它们不同的概念。
与自己和解直达精进
人的大脑是一层一层发展出来的,可以想象成3D打印的感觉。很多人理解的精进,就是不断地约束自己、鞭策自己,但慢慢地,这就变成了负担。真正的精进,应该以智慧和慈悲为前提的;用智慧了解自己和世界,用慈悲接纳自己和世界,了解和接纳才是产生质变的根本途径。
我们常常被生活裹挟着前行,是时候停下思考了。简单的生活静水流深,我们小时候所获得的每一次幸福的感觉,都来自我们得到了东西:爸爸给我们买了一辆自行车,高兴了一两个月。可当我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感觉却反倒减弱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很幸福,以为别人是拥有了那些东西才幸福,于是,我们也想拥有那些东西,这叫“消费传染病”。事实上,有很多别人拥有的东西,你根本没必要拥有。何不学着去追求生活中的小确幸呢?小确幸是今天早上吃的早点,很满足,觉得早起真好;或者今天去看了一场电影,影院里最好的位置竟然被你挑到了,好开心。跟那些大的幸福比起来,经常发生的小确幸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会更大。练习以爱回应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读书、思考、践行,一定能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