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东西是不需要刻意的。
比如我遇上这本书是在楼下的“粒多屋”甜品店里。只是很偶然地推门进去点了一份榴莲班戟,弯腰拿了一本书来看。
结果,就看上了这本书。
当时我看了几十页,心里就有个声音:这本书得属于我。
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毛病,看到喜欢的书,即便看过,也想买回来。
但事实证明,这一次我做对了。
所以昨天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要说一些话。
其实有的时候我发一些感慨在朋友圈里,都挺惴惴不安的。
第一是因为微信好友几百人,时不时发一些这样认真的感慨的人却好像几乎只有自己一个人。
第二是因为从小到大习惯了随大流,随大流其实最容易,突然这样被特立独行了还挺不习惯的。
最重要的是怕别人会嘲笑自己。
怕别人即便碍于个人素养不明说,也会在看到之后心里嘲笑我,嘲笑我矫情、脆弱、敏感、多疑、没有思想。
但即便一千万遍地告诉自己要忍住,却还是会忍不住要说。
说白了,我其实就挺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赞赏。
小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带同学到自己家里去,因为怕自己家比不上同学家。这是最原始的虚荣心。
我虽然没有过这种强烈的想法,但那是因为我知道虚荣是不对的,更重要的是我的父母也认为这样不对。而我希望自己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
其实可能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在家的时候希望做一个听父母话的好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希望做一个听老师话的好学生。
他们的想法引导着我们的想法。
他们的行为指引着我们的行为。
然后突然有一天,你毕业了,离开了父母,去了远方。
你发现父母和老师都随着你远去的脚步逐渐淡去,他们不再像以前那么频繁地出现在你面前,告诉你这件事是对,那件事是错。
当他们的影响力渐渐消退的时候,你就发现自己很容易陷入很彷徨的境地。
遇上一件事的时候,你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也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为什么?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一个什么要的结果,又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出发点去做这个决定。
以前有人看着你,帮你拿主意,现在突然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就慌了。
就好像一直以来你、父母和老师三方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突然有两面撤掉了,你就连站都不会了。
以前跟我妈出门,遇上别人家养的狗,我妈总是很远就开始把我护到另一边,甚至在经过狗的时候故意放慢脚步,叫我快走。
每次要与人打交道或者去医院,我妈也是把我护着,好像我很弱不禁风,别人的几句话就能把我吹散。
我在我妈这种保护下长大,乖巧懂事,善解人意,但也敏感脆弱。
但其实父母对子女这种爱和保护是本能的、与生俱来的。
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受到一丁点伤害,更别说是在他们眼前了。
但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最终能够依靠的也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够保护自己,也保护你想要保护的人。
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
我觉得我活了快三十年,现在才开始真正地思考一些更深刻更长远的事情。
以前我只是嘴上说说,因为我觉得那是对的,也是我想要的,但其实我心里并没有做到。
有一些事情,你不说别人是无法知道的。
我是一个表面上看着特别有主意的人,但其实很多时候自己虚的厉害,心里很害怕,给别人一些建议的时候心里一直不停地在比较和考量。
这就是为什么我朋友说远看我应该是一个神采飞扬特别自信有光彩的人,但走近了看才发现我完全不是这样一个人的原因。
以前我挺害怕暴露自己的这些缺点的,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接受自己。
现在却挺坦然的。
接受了自己以后,我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最真实最本质的想法,去走自己想走的那条路。
因为只有最本质的东西才能带领你寻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但最本质的东西往往都被很多色彩斑斓的东西掩盖隐藏,诱惑着你不断向它靠近。
我认为那个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所以为了这样一个目标,我们不断地努力。
但也有很多人在拥有了之后,转身去追逐看起来更炫酷的东西。
这也是我前几天在那篇公文《读《这么慢,那么美》》里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不要因为走的太快,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在这样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浮躁和虚荣很容易,能够沉淀下来坚持自己的初衷却很难。
这是我为什么无法停止思考的原因。
也是我为什么昨天在朋友圈里说想看清楚生活,想看清楚自己的原因。
因为我只有找到那个最本质的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我才能变得强大,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人。
也只有这样,我才不会内心发虚,才能真正地给我的父母家人关心,接受生活未知的考验,和我爱的人并肩,一起成长,成为是亲密爱人也是好朋友的关系,再在时光里珍惜它,最终变成亲人的模样。
陈坤说:如果你问我如何变成了今天的自己,我想告诉你,所有的变化都不需要去外部找,它就在你的心里。
他还说:只有面对,才会强大。
所以我想,是冥冥之中的一切天意,是冥冥之中自己的内心,指引我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我无须假扮完美。
最后再分享书里两段我很喜欢的话,而且我很感恩我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也相信我们在时光里会变得像家人一样:
“那么生命本来的面目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是除去光环后的普通人。你把名气、财富等等身外之物统统拿掉的时候,“拿不走”的那个你,才是真正的你。”
“以前对朋友的定义是,要对自己好,要跟我谈得来,要鼓励我......越长大越觉得,朋友的定义是一面“镜子”,需要你好好擦拭,才看得见自己。如果你认定对方是你的朋友,你就要去擦拭镜子跟你之间的灰尘。擦掉灰尘,跟他们直面交流。无关乎态度,无关于他们给予你,还是你给予他们,重要的是,你享受到精神上的共鸣,享受到随时随地想起他们时的快乐。然后,你的行为逻辑,你的思维方式,你打电话的口气,你的一切,都会慢慢受到他们的影响。你会珍惜他们,你会念他们的好,他们的生日你会记得。总有一天,他们都变得像你的家里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