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篇开始我将开始分享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知识管理以3∶2的得分在投票中打败了思维模型),这里所讲的知识管理是面向个人的知识管理,解决的是个体知识获取、存储、内化、使用、分享和创新的问题,而不会涉及到面向企业的知识管理。
本篇为认知篇,是知识管理的起始篇,主要介绍什么是知识。
信息与知识
知识必然是信息,但是绝大部分的信息都远远称不上是“知识”。你点开了手机上的app,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页广告,打开浏览器想搜索一下,首页出现了各种新闻资讯的推送,打开微博看到的又是哪些新热点上了热搜榜。这些海量的信息从长远来看对于你产生了任何价值吗?可能有一点吧,只是和我们每天花费和投入在上面的一两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代价是不是显得过于高昂了呢?
某某明星的绯闻八卦,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又不粉他/她。为什么要把宝贵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消耗在一个不相干的人身上呢?把这些时间精力投资到自己身上,难道不是一件高回报零风险的事情吗?
我们不是不知道这一点,而是很难戒除,玩手机、刷视频和吸烟、喝酒一样都是会成瘾的,我们的大脑中的多巴胺奖赏回路被激活,它渴望得到更多,当不能满足时,我们会产生空虚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驱使我们继续沉迷下去。
实际上,改变坏习惯的最好方式不是强行戒掉,而是培养一个新的好习惯来取代它。你不必改掉浏览新资讯的习惯,而所要改变的是浏览哪些内容。对于娱乐至死的信息,我们没有必要花时间去了解它们,而对于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给我们带来新机会和更多可能性的信息,我们是有必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在上面的。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统一处理。
只有那些可以改变你的认知或行为方式、可以帮助你做出更优的决策、给你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性的信息,对于你来说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才能称之为“知识”。
知识的分类
按照知识的内容划分,知识包括四类:“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知道是谁”的人际知识。
事实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是任何知识体系的基石,它指的是特定的事实或者现象。对于历史学来说,各种史实就属于事实知识。虽然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代朝代的演变历程,也很难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但是你不知道这个别人会认为你很无知、很缺乏常识。各学科的基础性的事实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纳入到了常识的范畴当中,而缺乏常识会让我们吃很多亏、让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时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和分辨力。
原理知识是更加具备普遍性的知识。原理知识来源于我们对事实知识的收集、分析、归纳和总结,我们从中提炼出了一种假设或理论,这种假设或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繁复的、表面上毫不相干的现象。例如万有引力理论既可以解释苹果落地,又可以解释潮涨潮落。对于原理性知识来说,越是普遍、越是能够解释和预测更多现象,它的价值也就越高。但是并不存在任何一种假设或理论可以解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即使存在,它也是不可证伪的。任何具备实际价值的假设或理论都有其适用边界、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超过了这个边界,就很可能犯错。
技能知识就是我们具体该怎么做的方法或者某种技能。这些方法可能会有理论的依据,也可能仅仅是经验的总结。对于技能方法类知识来说,我们同样需要明确其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知道了方法的原理,也就可以较为清楚地把握它的边界了。但是我们不可能为了用手机,就去学习手机制造和开发的各种软硬件知识。很多情况下,我们只需要知道怎么做,而不必花时间精力掌握它的来龙去脉,这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需要掌握的。而对于不清楚原理的方法,我们在迁移推广时要谨慎小心一点。
人际知识就是当我们需要获得某些知识、解决某些问题时,我们知道哪些人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生病时,你要知道找医生,当你遇到法律问题时,你要知道哪里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专门化的当代,我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寻求专家的帮助不失为一种良策。而对于个人而言,你的人脉越广泛,你对你交往的朋友的能力了解越充分,就越有可能在需要时找到合适的人帮助你。人际知识的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知识管理内容。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指的是那些可以用语言文字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直觉经验、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不能够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事实知识、原理知识和人际知识往往是显性知识,而我们掌握的技能往往已经成为了隐性知识,例如你不需要在头脑中回想关于开车的各种知识点就可以熟练地驾驶汽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是截然二分的,一种知识或技能可能同时包含二者的成分,只是所占比例大小的差异。我们学习技能时需要将显性知识将内隐化,而个人经验、直觉、思维方式等隐性知识经过提炼总结也可以表现成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基础是陈述性记忆(或外显记忆),隐性知识的基础是程序性记忆(或内隐记忆)。按照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无,我们可以把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四个阶段,彻底的无知,知道原理但不能灵活应用,可以灵活应用但不懂得原理也无法很好地表达,懂得原理并可以灵活应用。一般而言,第三、第四个掌握阶段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知识金字塔
知识结构可分为3个主要层次:第一,基础层次,基础的知识,是人人都要具备的基础能力,例如学习能力,人际能力,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不必面面俱到,但最好不要有明显的短板,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发展构成很大的障碍。第二,中间层次,即较为系统的本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特色,体现出不同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和特色,也是我们主要创造价值的方式。第三,最高层次,这一层次是知识工作者的优势所在,它包括你从事专业的最新成就、技术发展、方向和动态的知识,也就是成为某个领域内的顶尖专家。
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夯实基础知识和能力,不要存在明显的短板,对于专业知识和能力,一方面需要专精发展,尽可能成为细分领域内最顶尖层次的专家,另一方面有余力则需要了解和学习其他领域内的重要知识。我们需要掌握多学科的基础性原理知识,这些原理知识往往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