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纸质书在读很多专注写作的人推荐的《文心》。推荐的时候不曾有人提起而买的时候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本知道中学生读与写的作品,由儿女亲家夏丐尊和叶圣陶共同编写。下单之前反复犹豫,指导中学生的书对我一个硕士生来讲是不是太浅了,或许还是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更适合我,但转念一想,那么这么多人推荐又是为何呢?最后算是怀着好奇的心态,终于把两套书都订了。拿到手读了几节才发现,太高估自己并且太低估这本书了,虽然同时手机里正在看的《Lean In》不断提醒女性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但是这样一次我很肯定,我是高估自己的写作水准了。为了不至于每一次阅读都白白浪费,才决定把目前读的这几节给我带了比较深刻感悟的地方记录下来。
今天从序言开始。
第一篇序言是陈望道写于1934年5月4日,这个日子似乎值得玩味,其实读了后边的文章也会发现,那个年代总是脱离不开时代的背景,更何况是指导青年人写作的书籍,想必也是努力与青年人、与国家、与中国发展靠拢。在这篇序言里,提到这本书的体裁特点,为故事:“每个题都找出一个最便于衬托的场面来,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关联地写出来。”对于这一点,其实很像反映美国梦的电影《阿甘正传》的表现手法,而这也是我一直想要练习的,或者我更期望的,是在宏观之中以微观展现宏观,但这只是粗浅的想法,还不成型。
而第二篇序言出自朱自清,特别讨论了一些关于阅读和作文的感悟。特别是关于读书的部分,才发现我们总是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等。我隐约感觉,这似乎是指我们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只知道获取思想,只能是印象,而不是真的深刻于内心的能够转化成自己文字的有价值的内容。而关于作文,则是只注重思想的新,却忽略真的训练,那么再伟大的思想可能也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是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 、声调里的。
这令我想起儿时母亲逼我每日遣词造句,背诗诵词,提笔写字。大约并不是期待我能写出多么不符合我的年龄的想法,而仅仅是扎实我的文学基本功,只不过母亲的后劲儿不足,在以后我略有成就的时候,便安顺于一时的安逸,难怪我自上了大学,一直觉得自己在作文上难有进步,坐吃山空的感觉。想来是在该有质的飞跃的时候,停下了量变,导致如今常常出现各种文法错误、词不达意。
如此说来,倒是应该把先前写的文章都打印出来,逐篇逐段逐句去分析,才能发现自己的大问题。那就从明天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