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需要
文章节选: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就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闪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现任。
感悟:人有两种属性,“利好自己”与“利好他人”,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正确与否放在大学生这个年龄段还有待商榷。我们从小接受了义务教育,正经历着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从孩子变成成人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问题,这个变化太快了,可能只有大学四年,可能只有大一一年,甚至高考的一个暑假。《中国式家长》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寓意着什么,寓意着我不在是一个孩子了,至少在父母眼里不是了。那么,对于我的主要沟通对象,这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从小孩到成人的蜕变呢?答案很简单,“照着父母和书本上做”。所以我会发现,大学生很少会和人产生矛盾,很少会像高中,初中一样和同学朋友撕破脸,因为传统文化要他们学会尊重他人。久而久之,现在我遇到的一部分大学生有一种畸形的思想,他们不会去考虑自己,他们只在乎别人怎么看,别人需要什么,通过关心他人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成熟。诚然,尊重他人是没错的,但是这样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好的。所以,和这些大学生的沟通可能十分简单,你只要提出自己的需求就可以了。